智驾“独角兽”扎堆IPO背后

智驾“独角兽”扎堆IPO背后
2024-06-19 09:24:15 盖世汽车Gasgoo

  智驾“独角兽”扎堆IPO背后:有企业三度闯关,有的亏损超百亿

  自动驾驶“独角兽”们正扎堆涌向港股。

  据盖世汽车不完全统计,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自动驾驶赛道累计已有超过10家企业确认或被传正在推进IPO,涉及自动驾驶整体解决方案、激光雷达、计算芯片以及仿真测试等多个核心技术领域。

  其中,除了Momenta、文远知行、Seyond等少数几家公司坚持冲刺美股,绝大部分最终都选择了港股,包括已经“闯关”成功的知行科技和速腾聚创。

  日前,证监会网站显示,Momenta Global Limited(梦腾智驾环球有限公司)通过境内运营实体魔门塔(苏州)科技有限公司提交的境外发行上市备案材料,获证监会收悉,正式坐实了Momenta赴美IPO消息。

  分析原因,除了港股对于初创企业的上市要求相对较宽松,当下智能驾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赛道玩家普遍面临“造血”能力不足,资金压力持续高企,也是很重要的推手。尤其受外部环境影响,原本依靠一级市场融资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多重挑战下,必然需要寻找新的出口。

  只是,即便成功进入IPO,就意味着危机真的完全解除了吗?

  智驾“独角兽”集体冲刺IPO

  近日,黑芝麻智能正式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迈出登陆港股的重要一步。

  黑芝麻智能于2023年6月30日首度递表港交所,冲刺“国内自动驾驶计算芯片第一股”。不过,由于黑芝麻智能未在6个月内通过上市聆讯,此次IPO申请于1月初失效。

图片来源:黑芝麻智能图片来源:黑芝麻智能

  随后,黑芝麻智能在今年3月第二次递交上市申请,再度冲击港股上市,目前来看进展不错。如果后续上市流程推进顺利,黑芝麻智能有望成为国内自动驾驶计算芯片第一股。

  在自动驾驶计算芯片领域,黑芝麻智能是国内首家冲刺港交所IPO的企业,却并非唯一一家。今年3月,在黑芝麻智能二度递表港交所后,地平线也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正式启动IPO上市进程。

  在此之前,地平线曾多次传出上市计划。2020年,地平线传出赴科创板上市。2021年,有消息称地平线正推进美股IPO,融资约10亿美元。此次伴随着招股书的提交,意味着地平线正式将IPO提上日程。

  另外,芯擎科技创始人、董事兼CEO汪凯亦透露,芯擎科技“龍鹰一号”芯片2024年出货量有望达到百万级,当销量和收入快速提升后将适时启动IPO。据悉,芯擎科技预计将在2025年左右实现IPO。

  这意味着,继禾赛科技(HSAI.US)和速腾聚创(02498.HK)两大激光雷达“独角兽”相继IPO上市,自动驾驶计算芯片赛道的头部玩家们,也悄然拉开了新一轮资本竞技。

  同样热闹的还有自动驾驶方案商阵营。

  除了已经于2023年12月正式登陆港交所的知行科技(01274.HK),据盖世汽车梳理发现,目前该领域还有佑驾创新、纵目科技、文远知行、小马智行、Momenta等多家企业在排队IPO。

图片来源:佑驾创新图片来源:佑驾创新

  其中佑驾创新,最初计划在A股上市,并于2023年8月正式启动IPO进程。但随后考虑到整体市场环境变化,以及未来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机遇,佑驾创新最终于今年5月暂停了A股上市,选择转战香港联交所(港交所全资附属公司),并于5月27日正式向联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

  而纵目科技,则是在今年3月28日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值得关注的是,这也是该公司第三次闯关IPO。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布局自动驾驶的创业公司,纵目科技早在2017年1月19日就曾获准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NEEQ)上市,股票代码为870816。但这次挂牌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2017年12月,纵目科技提交终止股票挂牌的申请,于当月11日终止挂牌。

  5年后,纵目科技再度冲刺IPO,于2022年11月申请科创板上市,同样未能成功。2023年9月27日,纵目科技宣布撤回科创板上市申请,第二次闯关IPO“折戟”。

  事实上,在前次科创板IPO终止后,就有分析认为纵目科技大概率还将谋求上市,并可能会转向以港股、美股为代表的境外资本市场。毕竟在IPO这件事上,纵目本身选择就不多,接下来就看能否“守得云开见月明”。

  和纵目科技一样,赛目科技作为智能网联仿真测试领域的头部代表,亦经历了坎坷的IPO闯关之旅。

  作为智能网联仿真测试领域的头部代表,赛目科技由工信部下属赛迪集团及北京梆梆安全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成立,并引入了华为、经纬恒润等投资。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赛目科技在中国ICV仿真测试软件及平台市场中排名第一,约占5.9%的市场份额。

  5月29日,赛目科技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这也是该公司第三次闯关港交所。前两次分别在2022年12月和2023年10月,并且均选择了港交所,但未成功。

  另据相关消息透露,福瑞泰克也正在进入港股IPO材料申报的最后冲刺阶段,毫末智行此前亦表示考虑今年在香港IPO。还有曹操出行、如祺出行等大力押注自动驾驶业务的网约车平台,过去两个月也相继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可以看出,在这一轮智驾IPO热潮背后,绝大部分企业最终都选择了港股。

  这背后,一方面,相较于A股,赴港上市更有利于智驾“独角兽”们把握国际市场机遇,获得更多的融资渠道和业务开拓机会,谋求更多海外市场发展的可能。

  另一方面,当前A股IPO发行政策持续收紧,节奏放缓,与此同时,港股则在不断降低科技企业境外上市门槛,也是重要考量支撑。比如去年港交所18C规则的出台,就极大降低了创业公司IPO的市值门槛。

  更何况,目前政策层面仍在持续为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提供利好。今年4月,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就提出将进一步加大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

  据证监会官网显示,截至5月31日,除已取得备案通知书的企业,仍有110家企业提交了备案申请,其中87家拟赴港上市。可以预见,在这股赴港IPO热下,接下来或有更多智驾公司谋求在港上市。

  扎堆IPO背后的“推手”

  上市门槛降低,固然让更多智驾初创公司有了IPO上市机会。

  但从根本上来讲,当前行业内部普遍面临的资金短缺,或者说业绩亏损问题,才是智驾企业争相寻求IPO的关键推手。

  这一点,在各家公司的招股书中体现尤为明显。

  据黑芝麻智能披露财报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黑芝麻智能的SoC产品累计出货量超过152,000片。按交付数量计,2023年其占中国高算力SoC市场7.2%的份额。

  尽管如此,目前黑芝麻智能依然未能摆脱亏损。

图片来源:黑芝麻智能招股书图片来源:黑芝麻智能招股书

  2021-2023年,黑芝麻智能分别实现收入0.61 亿元、1.65亿元、3.12亿元。营收稳步提升同时,黑芝麻智能的亏损也在逐年扩大,过去三年净亏损分别为23.57亿元、27.54亿元、48.55亿元,三年合计亏损近百亿;经调整的同期净亏损分别为6.1亿元、7.0亿元及12.5亿元,三年合计净亏25.6亿元,仍然处于巨额亏损当中。

  黑芝麻智能指出,公司大额亏损主要是研发投入过多造成。众所周知,芯片本身就具有资金密集、人才密集和技术密集等多重典型特征,这每一项都需要大额的资金投入。

  2021-2023年,黑芝麻智能研发投入分别为5.95亿元、7.64亿元和13.63亿元,分别占当期总收入的984%、461.8%及436.2%。

  与黑芝麻智能境况相似,由于投入产出比高,造血能力不足,地平线同样面临较大亏损。

图片来源:地平线招股书图片来源:地平线招股书

  2021-2023年,地平线分别实现收入4.67亿元、9.06亿元、15.52亿元,年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82.3%。其后,地平线量产规模持续扩大,是其业务稳步向好的核心支撑。

  据招股书披露数据显示,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地平线软硬一体解决方案累计已经获得24家整车厂采用,搭载于超过230款车型。而自2021年大规模量产开始,地平线的处理硬件解决方案交付量已经达到500万颗。

  但由于高昂的研发投入,加之现阶段地平线整体仍然处于商业化初期,在市场拓展、品牌营销以及持续强化技术实力等方面,均需大量前期投资,过去几年地平线的业绩亏损也始终居高不下。

  2021-2023年,地平线净亏损分别为20.64亿元、87.2亿元、67.39亿元,三年亏损净额合计高达175.23亿元;经调整净亏损分别为11.03亿元、18.91亿元、16.35亿元,合计达46.29亿元。其中,同期研发投入分别为11.4亿元、18.8亿元、23.66亿元,分别占同期收入的245%、207.6%及152.5%。

  另外,佑驾创新、纵目科技,甚至包括已经成功上市的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和知行科技,目前都未实现扭亏,其中部分企业的亏损还有持续扩大之势。

  唯一的例外,可能是赛目科技。

图片来源:赛目科技招股书图片来源:赛目科技招股书

  根据该公司披露的数据,2021-2023年,赛目科技分别实现收入1.06亿元、1.45亿元和1.7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3757.1万元、4868.6万元、5343.1万元,是当前智驾赛道少有实现了正向盈利的企业。

  一边是主体业务持续亏损,另一边智驾赛道历经数年大浪淘沙,尽管在各个细分赛道已经诞生了一些头部玩家,但整体市场格局远称不上成熟与稳固,即便是头部企业仍然需要通过持续的资金投入,进行技术升级与市场扩张,以构建持续竞争力。

  过去,在智驾企业自身“造血”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大家尚且可以通过在一级市场融资,获取充足的资金支持。据天眼查披露信息,在提交IPO申请之前,地平线、黑芝麻智能、佑驾创新、纵目科技、速腾聚创和禾赛科技分别披露了14笔、9笔、12笔、10笔、14笔和10笔融资。

  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智驾产业链玩家开始迈入商业化量产,整个赛道从过去拼概念、拼DEMO真正转入了拼定点、拼量产的新竞争阶段,与此同时,受疫情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等多重因素影响,加之头部企业估值泡沫显现,使得智驾企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变得越来越难。

  内外双重压力下,通过IPO上市,打开新的融资渠道和业务发展空间,必然会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选择。

  不过从另一方面,IPO上市固然能一定程度缓解智驾企业们当下的资金压力,比这更重要的,还是要构建稳固且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否则,单纯依赖资本市场融资,而忽视内生增长动力和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无异于“空中楼阁”。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

  比如早期上市的 Velodyne、Luminar、Aeva、Innoviz、Ouster、Quanergy等境外激光雷达公司,就因后续业务发展乏力,缺乏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支持,过去两年股价和市值均大幅萎缩。

  其中Luminar 2020年底上市时,估值曾达到34亿美元,一度成为美股市值最高的激光雷达企业,但如今不足7亿美元,缩水近80%。而Quanergy在2022年初通过SPAC上市时,估值也曾一度高达20亿美元,但仅仅10个月后就申请了破产保护。

  比较之下,2023年以来成功IPO的几家本土智驾产业链公司,目前来看表现均比较稳健。比如知行科技,2023年底上市时发行价为29.65港元/股,截至发稿已接近80港元/股,总市值高达180亿港元,而上市时不过60亿港元出头。

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图片来源:东方财富网

  速腾聚创表现也十分亮眼。年初上市时,速腾聚创发行价为每股43港元,如今已涨至70港元,总市值超过300亿港元,其中6月11日速腾聚创市值一度站上400亿港元大关。

  这背后,除了上市公司本身强劲的发展势头,技术成熟度不断提升、商业化应用持续加速,很大程度或也受益于中国智能驾驶产业整体的蓬勃发展态势,让该赛道的价值链重新得到重视与重塑,长期投资价值与增长潜力进一步凸显。

  无论哪种原因,智驾产业链公司在海外二级市场被低估和冷遇的局面,正被悄然改写。

  (本文来自于盖世汽车Gasgoo)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