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物识别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发展

浅析生物识别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发展
2024-05-15 09:07:28 车质网
浅析生物识别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发展

  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于使用指纹解锁手机、通过刷脸进行支付。生物识别技术为日常生活带来了更多的便利性。除了影响日常生活,生物识别技术在汽车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在近几年呈现出加速普及的趋势。根据相关报告预测,到2025年,全球1/3的新车将配备生物识别传感器。生物识别技术究竟如何影响汽车行业?将为汽车行业带来哪些变革?本期《质用车》将为大家具体分析。

  一、什么是生物识别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具有哪些特点?

浅析生物识别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发展

  所谓生物识别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与光学、声学、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统计学原理等高科技手段密切结合,利用人体固有的生理特性(如指纹、脸象、虹膜等),以及行为特征(如笔迹、声音、步态等)来进行个人身份的鉴定。与传统身份鉴定相比,生物识别技术具有以下特点:

  1、随身性:生物特征是人体固有的特征,与人体是唯一绑定的,具有随身性。

  2、安全性:人体特征本身就是个人身份的最好证明,满足更高的安全需求。

  3、唯一性:每个人拥有的生物特征各不相同。

  4、稳定性:生物特征如指纹、虹膜等人体特征不会随时间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5、广泛性:每个人都具有生物特征。

  6、方便性:生物识别技术不需记忆密码与携带使用特殊工具(如钥匙),不会遗失。

  7、可采集性:生物特征易于测量。

  8、可接受性:使用者对所选择的个人生物特征及其应用愿意接受。

  基于以上特点,生物识别技术具有传统身份鉴定手段无法比拟的优点。采用生物识别技术,可不必再记忆和设置密码,对重要的文件、数据和交易都可以利用它进行安全加密,可以有效防止恶意盗用,使用更加方便。

  二、生物识别技术在汽车行业中的应用

浅析生物识别技术在汽车领域的发展

  生物识别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已经较为普遍,并且这些技术也在快速融入汽车行业。目前,生物识别技术在汽车行业的应用主要包括指纹识别、声音识别、手势识别、面部识别、虹膜识别等。

  1、指纹识别

  指纹识别技术主要根据人体指纹的纹路、细节特征等信息,将其与在已知数据库中的指纹特征点进行比对,从而鉴别个人身份。指纹识别应用于汽车领域的时间不算短,早在2004年,奥迪A8L就配备了指纹启动按钮,之后的保时捷等车企也陆续研发并上线了这项技术。

  指纹采集器小型化、价格低,适合大规模普及。不过,指纹采集会受到手指皮肤受损、温湿度等外界使用环境影响,并且容易被获取和低成本复制,如指纹模、人工手指等,存在安全隐患。

  2、声音识别

  声音识别是目前汽车上普及率最高、同时使用频率最多的生物识别技术,其主要应用途径为智能语音控制,通过特定的语音指令来操控车辆。

  相比其他生物识别技术,声音识别更加简单方便。但缺点在于容易受到外界杂音干扰,并且目前的车载智能语音控制功能对于使用者的普通话要求较高,无法识别方言。

  3、手势识别

  与声音识别相似,手势识别也是一种“非接触式”的控制方式,当驾乘者的手接近触控屏或中控台上的传感器时,系统就可感应到手部的操控动作,无需实际接触,就可实现接打电话、调节音量、选择歌曲、控制车辆等功能。手势识别还分为静态手势识别和动态手势识别。其中,长安汽车旗下UNI-K等车型搭载的是静态手势识别功能,而宝马7系、5系以及X7(配置|询价)X5(配置|询价)等车型均采用动态手势识别功能。

  手势识别同样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的优点,且不会受到外界环境影响。不过,目前汽车上的手势识别只能控制特定的功能,拓展性不强。并且手势识别通常需要使用者对准传感器,如果位置偏离可能无法准确识别。

  4、面部识别

  面部识别是通过脸部特征和脸部器官之间的距离、角度、大小外形等,进而量化出一系列参数进行识别的技术。面部识别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包括监测驾驶员注意力是否集中、驾驶员身份识别等。前者主要应用在凯迪拉克Super Cruise、斯巴鲁DriverFocus等智能辅助驾驶系统中,后者经常出现在诸如阿维塔11、零跑C01等具备FACE ID识别功能的车型上。

  面部识别采集方式简单隐蔽,并且在不同应用场景下可收集多个人脸信息。但面部识别很容易受到光线、聚焦、人脸姿态等因素影响,同时对于面部特征比较鲜明(如眼睛小)的人可能会出现误识别(如识别为疲劳驾驶)。

  5、虹膜识别

  虹膜识别是通过人体独一无二的眼睛虹膜特征来识别身份的技术,被广泛认为是目前精确度、稳定性、可升级性最高的身份识别系统。虹膜识别技术在2021年首次应用于宝马iNext车型,现代汽车于2022年向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虹膜认证系统专利,可通过扫描眼睛虹膜进入车辆。

  相比指纹识别和面部识别,非接触式的虹膜识别有着更高的安全性,因其构造独特,难以被其他人模仿。虹膜识别系统包含软件和硬件两大模块,除了软件层面存在难度,检测设备造价高,摄像头稳定性不足等因素也限制了这项技术的普及发展。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相关车系

实时热搜

更多>>
点击查看完整榜单

热门视频

更多>>

热门车型

更多>>

竞争力对比

更多>>

购车帮帮忙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精品原创

阅读排行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