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正文

当年24万的捷达现在只卖7万多,车企是不是要赔钱了?

当年24万的捷达现在只卖7万多,车企是不是要赔钱了?
2019-09-02 14:03:03 玩车教授

有人说90年代1万块钱,相当于现在的62.5万,当时一辆桑塔纳卖24万,用现在的物价换算,桑塔纳也曾经是百万级豪车。20年过去了,物价翻了好几番,什么都比以前贵,唯独汽车例外。

20年后的今天,新车尺寸和配置一直在提高,但价格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下降?要知道,现在的人工、设备、土地哪样成本都比以前高,车企是如何在降价不降质的前提下做到稳赚不赔的?

大众将模块化平台推向市场并取得巨大成功后,各大厂商纷纷开始效仿,沃尔沃、宝马、标致雪铁龙以及丰田相继推出了自己的模块化平台。厂商宣称模块化是为了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其实模块化平台就是为了省钱,至于如何省钱,我们得从两方面看!

大众、丰田和通用这样的“巨无霸”车企,旗下产品覆盖每一个细分市场,如此多的车型让人非常头痛,首先具有爆款潜力的车型并不多,这意味着一部分车型注定赚不到钱。由于每款车都有不同零件,车型越多不能共用的零件就越多,零件种类越多研发成本越高,所以越是小众的车就越贵。

模块化平台普及后,同一平台车型零件共用率迅速提高,一个零部件产量越大成本就越低。以前一个底盘最多就衍生出两三款尺寸差不多的车型,现在一个模块化平台可以衍生出几十款不同尺寸的车型,一个平台研发成本分摊到几十上百款车上,它们的价格自然就降低了。

大众爸爸其实最头痛,奥迪要搞TFSI,大众只有TSI,保时捷也要做自己的增压发动机,这么下来同排量发动机内部要分三个派系,于是大众就牵头让三家公司联合开发模块化动力总成,在这个模板上自己再添砖加瓦。

比如奥迪要做一个省油的V6发动机,那就在EA839的基础上加一套AVS,再配上米勒循环。保时捷要搞一个高性能V6,那就在EA839的基础上改一改增压系统,这样就能满足两家公司的需求。

模块化平台另一个省钱秘籍是少折腾,不同车型会分配给不同的开发团队,而每个团队经验又不一样,所以很容易在新车开发时留下设计缺陷,一次大的召回,能让车企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模块化的优势就是把好的设计规划起来少出岔子,比如座椅和方向盘之间的位置或者A柱的倾斜角度等等,这些不需要改动的地方就全部统一起来。

法规越来越严苛且政策变化太快,汽车厂商的研发成本和风险大大提高,一旦走错技术路线可能再无翻身之日,大的汽车厂商已经开始四处寻找合作。不同车企有不同的技术优势,比如丰田的混合动力技术,宝马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和底盘技术。

假如丰田和宝马合作,相互交换一些技术,那是不是要少走很多弯路?这种利益交换或者说抱团的情况越来越多,一些关系比较紧密的车企甚至已经不在乎外界看法,比如丰田Supra基于宝马Z4,而生产也交给了麦格纳负责,丰田只需承当很小的风险,宝马也从中受益。

排放法规步步紧逼,全面电动化对于车企来说非常迫切,但全面电动化所需的成本连大众都吃不消,因此大众就抛出橄榄枝,希望同行一起来使用MEB平台,同样面临碳排放问题的福特,很快就与大众走到一起、假设大众和福特各自都开发一个电动化平台,那电动车前期推广就没有任何价格优势了。

除了电动化,未来的自动驾驶也是如此,奥迪的传感器优势明显,宝马奔驰在高精度地图和软件有优势。奥迪虽抢先一步量产了L3级别自动驾驶车型,但并不代表奥迪的自动驾驶技术开始领先,最终BBA还是因为自动驾驶走到一块。车企要为将来做大量的技术储备,这些前瞻性的技术说白了就是烧钱,假设能结合各自的优势共同研发,成本就会降低很多。

新兴市场法规并不严苛,消费者要求也不高,所以车企会把一些老产品再翻出来卖,比如国内的新老同堂销售就是一种成功模式,有的老款车卖的比新款好。

新老同堂不一定是名字相同,用以前的老平台再开发新车也不是不可能,比如本田凌派、杰德和冠道。大众也有这类车型,比如蔚领和辉昂,它们的原型车已经停产,但是换个形象依旧有较高的关注度。

合资车还流行双车型战略,比如东风本田Inspire和广汽本田雅阁本身就是同一款车,但东本和广本各自渠道优势不同,将一个车衍生出两个版本,也是一个试错成本比较小的方法。看起来产品阵容强大,其实就是一款车。

现在的车配置实打实提高了,价格也真的降了,但是汽车厂商的利润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这一切还是因为技术和观念在进步。也可能有人会认为,现在的车在看不见的地方减配了,但你要知道现在的法规越来越严苛,怎么减配也不会比以前差。

新浪汽车公众号
新浪汽车公众号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

购车完全指南

更多

汽车黑科技

更多

最新图集

更多

最新视频

更多

车型推荐

换一批

车型排行

更多

推荐阅读

联合制作

热门搜索

更多

新浪扶翼

行业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