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到的是所有的汽车,其实曾经都是某一个人脑海里面的梦想而已”。
5月11日-12日,第十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梦想与焦虑”,将重点探讨汽车四化大潮下,汽车产业在新的历史机遇下时代的梦想和个体的焦虑。新浪汽车作为论坛的独家战略合作媒体进行了视频直播和图文报道。以下为讨论议题:造一部理想新汽车的讨论内容:
主持人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设计创意学院双聘教授马钧
对话嘉宾:
电咖汽车董事长、CEO张海亮
爱驰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付强
绿驰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王向银
合众新能源汽车总裁张勇
艺行汽车CEO、中诺德创始人孙学琛
主持人(马钧):现在这个时代变化太快,实际我想讲的是“焦虑与梦想”,汽车行业发展到今天,我们今天先提第一个,听听各位在座的你们各自的焦虑和梦想是什么?
张海亮:焦虑,刚才马教授也讲了,焦虑有不同的层次,我们在社会上各种事情会发生,各种不可预测的事情都可能引起多少焦虑,但是我们今天讨论的是造车,造车方面的焦虑。我们作为一个新创的企业,如果你从造车的角度来讲,怎么样造一个好的车?怎样能够符合消费者的消费喜好?这个可能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焦虑。这里面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们这种新创企业,要造一个满足消费者市场需求的车,本身你的品质,我觉得品质可能是一个基础。第二个,比如说你的性能、你的颜值各个方面,可能都提出非常高的要求。作为一个新创的企业,你是不是能做到这个,肯定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这个焦虑产生于,比如说你这个客户的需求一直在变化,因为现在消费的迭代非常快,今天想到的新的方向,可能明天就变成过时了,可能会提出更新的要求。但是我觉得焦虑可能更是推动我们不断产生梦想很好的动力,焦虑不光是我,希望我们整个团队、我们整个行业、整个从事汽车的人都应该产生这样的焦虑,有这样的焦虑才会不断思考消费者需要什么样更好的汽车,在这个方向能够更好的满足大家的需求。
主持人(马钧):海亮总大家知道是电咖CEO兼董事长,他也是我同济的校友,我对他们非常尊重,海亮总从大众到上汽,这样“折腾”,我非常尊敬。付强总,也是我的老同事,在奥迪快20年,他现在是爱驰汽车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接下来你来谈谈焦虑和梦想。
付强:焦虑特别多,这个话题从早上一直谈到现在,特别是早上第一场的时候,我挨着我原来那个公司东家现在的掌门人袁小林先生,他是英文功底特别好的人,假如谈中文焦虑的时候,他在诠释英文焦虑是什么意思。他说其实这个焦虑在英文里头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渴望,我想这两个是一回事,人们有焦虑确确实实来自于对一件事的渴望,如果你不渴望、你没有追求可能就不存在焦虑,这个意思是一对的,是一个伴生的。所以换句话说,有很多很多焦虑,可能也是因为我们确实有很多的渴望,这些渴望有的是战略层面的,有的是战术层面的,刚才海亮总在过程当中已经讲到了,每天实际发生在企业运营当中阶段性碰到的一些困难,给你带来的困扰,渴望就是希望这些都能够被化解、都能够在企业的发展当中不成为问题。
所以如果从长期看,这个渴望或者我们叫焦虑,就是我们希望我们一手创建的这家企业爱驰汽车,能够健康发展,能够成为一个基业常青的百年老店,这是我为之焦虑的一件从长线看的事。
短线,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不同的问题,其实对一个创业公司而言,我觉得无论是我们这个行业,还是所有的行业,基本都是这么一个过程,从最开始组建这个团队,我们去找钱,我们把钱变成物,我们把物变成钱,最后你变成钱的那个钱别让人再退回来,这几道事可能在我们不同的发展阶段大家每个阶段面临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些焦虑可能会一直伴随着像我们这样的初创企业,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一直会有,但是我觉得这正是我们追求的东西,还是回到我前面讲的,它是一个伴生的东西,如果我们对这些事追求,这些焦虑也就不存在了。
主持人(马钧):付总一直是很有激情的,20年前是这样,20年后也这样,我们也有很多合作,期待这些合作能够开花结果。王向银是绿驰汽车的CEO兼创始人,请您也谈一下。
王向银:首先说焦虑,再说梦想。焦虑和梦想是共生的,我家住在朝阳,我到这个地方来,我最焦虑的是堵车,我的梦想是按时到,所以先有梦想这个目的才有焦虑。我觉得作为理想新汽车的新势力,跟几位一样,作为联合创始人,他的一个梦想就是如何在消费者的需求这么高,我们不管是传统车,还是新势力这么强大,未来不可变的因素这么多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实现他的梦想,他的梦想是做什么呢?就是想做一个智能移动生活的运营商,因为这个企业的老板是做终端出身的,做终端、做销售,有通路,所以他不想立足于只做一个制造商,也不想只做一个销售商,想做一个智能移动生活的运营商,这么大一个目标,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焦虑可想而知。这样一说实际上是把梦想也说了、把焦虑也说了,这是企业的。
对我本人来说,如何实现股东的梦想,也同样是这个问题。本人的经历,在传统汽车做过,现在到新能源汽车,同样遇到非常多的专家、学者、老师等等,高手如云,竞争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如何实现企业的梦想,或者说把自己的梦想跟企业的梦想结合在一起都能实现,这就是我自己本人的焦虑和梦想。
主持人(马钧):王总已经上升到哲学层面了。下面有请合众新能源汽车总裁张勇。
张勇:合众是一个年轻的企业,成立只有3年的时间,要说焦虑确实是,我认为总体感觉时间不够用,要干的事情太多,但是电动车仍然是一台车,仍然要遵循汽车工业的发展规律,该有的产品测试流程、该有的市场的测试、产品的实验验证工作你不能少,所以一方面你的工作要有一定的逻辑和流程,还需要严谨,因为整车设计人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我们干的事情太多,我们的目标就在眼前,所以总体感觉最大的焦虑应该就是时间太不够用了。
主持人(马钧):最后请艺行汽车CEO兼中诺德创始人孙学琛女士。
孙学琛:艺行汽车大家可能知道的不太多,我们是定位于细分的市场,我们做的主要是设计感、艺术化的这样一个汽车品牌,说到我们的焦虑,因为我是2001年进到汽车行业,也就是陪伴着咱们中国汽车行业整个的发展,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来讲,我们的整车开发、汽车制造、供应链等等我感觉不是最大焦虑的点,但是最大焦虑的点在哪里呢?就像刚才我记得上面有一个论坛有一位嘉宾说到,咱们中国现在的用户他们体验的级别已经很高了,在整个咱们中国现在经济发展环境之下,消费升级的这样一个大环境之下,我们生活当中用户对于这种吃、穿、住、行在设计方面的要求已经非常高了。在整个用户的这种方向、这个趋势的需求之下,我们的焦虑点是,我们能不能够充分的满足我们用户他在他的这方面,包括精神需求、使用需求、愉悦需求、心理需求等等方面是不是能满足他们,我觉得不能小看我们中国用户,现在中产阶级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对设计和艺术的需求已经非常高了,所以这个是我们焦虑的点。
主持人(马钧):孙总焦虑的是产品。
孙学琛:下面具体来谈一下我们理想新汽车什么样,我自己先谈一下我的感受,汽车行业发展到今天,我们先谈产品本身,什么是产品,议论对我们来说四个轮子一辆车,这个是产品,现在所有汽车都是在做出行,产品慢慢开始变服务,营销学的角度有一个观点,以前我们卖的是产品,后来我们卖的是服务,到现在我们卖给客户更多的是价值,什么是我们要卖的,什么是产品,汽车行业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有一个问题,第一个是我们说统治化,同质化是指产品的同质化,以前大家知道在德国的一些整车厂做,所以很多的产品不具体点名了,越来越失去了他自己本身应该有的属性,因为我们客户在改变,所以产品在同质化,第二个,包括孙女性刚才讲到的客户个性化,客户个性化已经到了极点,99年就提出来说要做客户的订单化生产,实际到今天为止中国的客户还是没有办法做到订单制生产,但是我们已经谈到要做C2B的汽车,从客户的角度来给你做订单。所以说客户现在越来越开始个性化,客户我怎么去抓住他们呢?这也是我们的一个问题。所以我自己有一个观点,现在要像乔布斯这样做出一款产品,来满足所有的客户、所有的场景,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很多老外说,你们中国那么多的整车厂能够活下去吗?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一定能,为什么能?我们不要每个人都做同质化的东西,我们每个人掌握自己核心的东西,中国那么大,一个省顶一个国家了,我们只要找到自己好的定位,一定能够有自己特殊的产品。所以汽车同质化这个东西怎么去破解,想听听在座的各位,对各位眼中你们认为理想汽车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是汽车本身吗,还是像今天放在后面的那两台车的样子,还是有了新的概念,你们有没有自己各自心中的一个标准,理想的汽车是什么样子的?
咱们说到理想的汽车,我为什么把“汽车”加一个引号,我们已经在行业里面能够达成一个共识,我们现在需要重新定义一个汽车,我记得这个地方应该是从2014年、2015年的时候咱们就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个重新定义汽车,包括前段时间我们在清华和启迪协信一起办了一个论坛,叫做“移动8立方米空间的先决创想”,因为咱们可以这样去想象一下,刚才包括咱们论坛已经讨论过了自动驾驶,非常成熟、非常快,包括还有智慧城市,在这样一个情况下我们是不是可以想象说,接下来我们车内的这样一个空间它,把它提炼出来是一个移动的空间,这个移动的空间是不是前面可以再加三个字碎片化的移动空间。如果是碎片化的移动空间,汽车只是一个标签、一个代称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理想的、移动的空间应该是什么样。因为我们定位的是属于设计感和艺术化的这样一个品牌,所以在我们的考虑当中,在我们的理想、梦想当中,我们认为如果是空间的话,就应该是像我们现在的比如说各种各样不同的风格,你可以是北欧的、可以是中式的、可以是各种各样不同的这种空间形式,但是无论是多少种设计风格,实际设计风格是无限的,无论是多少种设计风格,他都是能够给我们的用户带来一个符合他性格的这样一种空间的感受,一个很舒适、很愉悦的呆在这个空间里面的感觉,这个是我们的想法
主持人(马钧):待会儿要讨论你这款车的产品。
张勇:放长20年往后看,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应用,未来真正的出行场景也许真正是购买服务了,不需要拥有一台车,可能我要从A点到B点,那时候可能就没有APP了,从网上订一台车到你门前来接你,想象这个场景,这个车干吗呢,实际上是集大成者,也许我在车上可以开个会,也许我可以跟家人孩子做一些视频的通讯,也许我可以看电影,也许我可以做其他的工作、做会议,所以我个人理解,未来的这种场景之下,车辆首先只是出行服务的一部分,不是全部。第二个观点,也许个性化在未来的出行场景中对车辆的需求会更高。我只是简单的出行,我不是在车上躺着睡觉了,我可能开一个会1个小时、2个小时,也许这辆车就是为会议系统准备的。所以我认为未来的车一定是智能化的、个性化的这么一个车辆的工具体系,而是仅仅是我们所想象的未来一定是批量化的、同质化的车辆。
主持人(马钧):刚刚两个字我抓住了“体系”。
王向银:这个题目出的很好,不是最好的车,是理想的车,这个着眼点,第一,肯定是站在客户的立场上,这点看了一下我们好几个都是搞市场出身的,一定是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汽车市场不会永远无限制的增长下去,这种拥有模式一定会被分享和共享逐渐的取代,也就是说未来汽车市场是拥有分享和共享并存的。在三种模式下,我认为对他所需要的理想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我,如果有一种车我需要的时候他就来,我在路途当中该娱乐的、该办公的照样进行,我到了目的地你就走,在这种情况下我是不会再拥有一辆车的,就是说共享一台车就行了,如果是个共享的车,作为落到具体点,就是我们做新能源汽车,我认为有几个微观的点是我们可能跟传统汽车不一样的地方。
第一个,就是动力模块,我们所谓传统上的所谓“三电”,它一定是最核心的,除了它的续航里程、安全性、管理的方便性等等,因为这个是我们作为这样一种模式下第一个,从微观体现在产品上。
第二个,前面大家讲到的网联功能。就是说站在车的维度上,从一个车拥有的全过程,到最后这个车报废的过程,所有的网联功能都应该存在,这个里面有很多,包括路径的管理、围栏、安全性的管理,像这些它的网联功能,可能对这种场景下需要都具备的。
第三个,也是站在用户的立场上,是不是有一个我们叫做智能交互能力,这个可能是站在客户的立场上,现在手势控制、语音控制、刷脸等等是交互功能,如果我需要这个车,最好有一个交互功能,刚才张勇同志说,把所有的功能都解放出来,让我们很方便的做交互。
第四个,自动驾驶。刚才的场景实际上是一个自动驾驶描述体现比较充分的车型,如果加上这些功能,我觉得作为一个车在微观上是能够达到我们的需要的。所以我说,要说理想就是共享模式下我所认为的理想的产品。
主持人(马钧):王总是围绕“四化”在讲。
付强:因为大家都是围绕“四化”在讲,还是能看出我们汽车商业评论这个平台的前瞻性之所在,因为早上徐留平董事长已经就这个事表扬了贾可博士,再表扬一下。刚刚说理想的车,都是基于这样的想法发散出现的,跟前面几位谈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可能稍微也一点区别的,我个人认为未来,我们汽车可能会朝着两个方向去发展,因为前面讲了,从马教授你在奥迪经历过的事情,我们现在这个行业在追求极端的个性化,但实际上汽车行业按照这个路径已经走到尽头了,就没有办法既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又能够大规模的进行生产、控制好成本,这二者是有矛盾的。但是从未来看,我觉得这是有解决方案的,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是智能化,给我们提供了我们能够看到的产品端的智能化就是自动驾驶或者无人车。另外,前面谈到的我们在电动化、网联等等方面。
未来车会是什么样的?两种情况,我把前面几位都概括一下,第一种情况,就是纯粹的分享,这个车就是个生产资料,就属于一个运载工具,跟你本人的个人的需求无关,就像今天你打个出租车,你是不太计较它长什么样的,你需要宽敞、里面卫生要好,对司机等等,未来没司机了,这个事已经不是一个痛点了,所以这是一类。另外一类,汽车仍然作为私人消费品,我觉得它要分离,就是说未来承载部分是共享的,承载部分是不需要个性化的,但是私人空间是需要个性化的,因为未来这个车也不需要你开了,你在这个空间要完成的事情很多,刚刚张总也讲到了。所以我想象未来的车,当然这个车不太适合我们,更适合于比如像孙总在干,他可能是一个包裹在你周围的一个空间,这个空间就是你去哪儿他跟你去哪儿,底下的行走部分跟你没关,这个可能就停在你家门口或者停在你办公室旁边,或者跟着你走或者直接塞到那个旅馆。车的部分,日后在承载部分可以跟智慧城市融为一体,我们日后不需要停车,只需要放我们那个小房子的地方就行了,随时来都把他对接上,给你拉到另外一个地方。当然你也可以不选择包裹的形式,那就是共享,就是刚才王总讲的故事,这就是我心目当中理想的汽车,或者说我们这个公司未来逐渐逐渐需要奋斗的目标就是朝这个方向去,跟这个相关的技术将成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跟这个无关的可能我们就不会在未来重点的去看。
主持人(马钧):很有同感。
张海亮:理想的汽车,因为每个阶段可能有每个阶段不同的想法,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技术应用的场景,在某一个阶段可能你的想象力就限制在这里,觉得这个车应该是这样的,或者说增加了你的想象力以后,这个想象力产生了车子可能10年以后或者15年以后会得不到现实,这是一个方面。我想分两个方面来讲,从目前阶段来讲,如果在现有的情况下做一辆理想的车子,我感觉可能三个方面最主要:第一个,比如说我们整个车子的品质,这个品质包括了性能、可靠性等等,这个品质一定要做到极致,这是一个非常需要不断磨炼和追求的。第二个,本身车子颜值、造型,包括内外饰做到机制。第三个,车内要做一些有趣的元素,因为毕竟也是个生活场景,比如说你的互联网应用,包括你的舒适度等等。
如果我们讲的稍微远一点,要真正做一辆车,我想要另外一个方面定义他,因为车本身是解决出行问题,但是出行这件事又是非常麻烦的一件事,比如说你要移动中,你可能受制于车内空间,平时生活中的很多场景就没法复制、没法实现,最理想的情况下,出行仅仅是解决了你的移动,不影响你生活中的其他任何方面那是最好的。这样的话,车本身就不是一个车了,可能是你家里面卧室的一部分,在车里面可以享受在你家里面所有的享受。这个角度车将来可能就是一个比如说生活场景中的一部分,车本身的移动可能就会解决。比如举个例子,我们这个车其实从三四十年或者说远一点四五十年,这个车本身的结构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从机械原理来讲,车前桥、后桥、风阻系数、造型差不多就这样,可能我们在某些方面进行了一些细化,也产生了不同的车身形式,三厢、两厢、SUV、较跑等等对机械性能、风阻系数、油耗等等进行了优化,差不多就这样,将来可能完全不是这样的车子。所以如果你自己有一个想象的话,将来理想中的车子可能就不应该长这个样子,比如说我们现在车身里面很多冗余的机械结构的设计,比如说你要防碰撞,把车子里面很多设计就冗余了,如果这个车设计到我们将来在路上开是不可能碰撞的,可能根本就不是现在你们看到的这个样子,就根本没有必要设计成这样。所以我在想,将来可能理想中的车子,到底会是什么样一个情况、什么样一个车,可能今天讲不清楚,我想理想中的车应该是一个,这个车帮我实现了移动,但是不会影响我生活的其他方面,等于我坐在车上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朝这个方向去努力的话,我觉得这个车就做到极致了。
主持人(马钧):各位嘉宾刚才都或多或少的提到他们各自的产品,每个人对于产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有的谈到体系,有的是产品本身,有的是个性化的产品,我研究了一下各位在座嘉宾他们的一些车型,我觉得各有特色,包括我在车展上看到的。因为1月份正好我看到宝马以前的前设计总监做的那款车,有模块化的改变,以及生活场景的改变,车里变成生活场景的某一部分。接下去这个问题是,能不能请各位嘉宾跟我们分享一下,你们现在这款产品跟梦想的车或者理想篮球车之间还有多少的差距?准备怎么样去做?孙总,你们的车我看过,很有意思。
孙学琛:这是我们从2016年开始研发,在今年的车展上展出,我们这款产品看上去整个内饰,因为是一个大SUV,从外观和内饰来讲,相对来说比我们现在市面上能够看到的量产车要新颖一些,但是不是概念车,这是一款量产车,是准备2014年底要上市的一款产品。
说到您刚才说的是不是就能够是我们的理想的车型,应该说现在我们艺行汽车的梵高品牌,我们这款产品是梵高,前面的LOGO是用梵高的手写签名,这款产品是实现了我们一部分的理想,怎么说叫实现一部分呢?首先我们要让他先具备能够去尽快上市这样一个基础的目标,同时我们还是把咱们刚才说到的移动空间的这样一个理念我们要把它植入进去,比如说我们现在整个内饰空间一个北欧的低调奢华概念。“移动的八立方米”,为什么叫先决创想呢?是说我们可以去创想出来,现在是北欧出来的,我们可不可以其他风格的,所以引申到真正我们理想当中特别想做到的是说,在这样一个平台上,我们根据用户不同的生活场景,我们模块化的做出很多不同风格、不同功能的产品给客户。
主持人(马钧):这个车很适合你。合众车也是有清华背景的。
张勇:第一个,我完全同意海亮总的意见,一部理想的车是分阶段看的,这个时候当前的阶段需要做到安全、好看、好开、好玩,这就够了。第二个,理想的车是需要分不同的人群的,像孙总这样的,他对产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他对车辆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一部理想的车是分人、分时间段来看的。另外,合众汽车对理想的车的定义,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目标定为8.0版,我们认为我们现在只做到2.0版、3.0版,所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有很多的东西要做。
王向银:我也非常赞成,车确实,理想的东西是未来的,眼前我们要一步一步的,我们这个阶段,我们绿驰汽车三个平台,一个是CC平台、一个是M平台、一个是S平台,越往上是越高的,或者越往上跟我们的目标或者理想程度是接近的,当然这里面还有技术路线图的要求,我们现在这款车是M平台,大众平台的SUV,2019年会推出,刚才我说到的三个特征当中,第一,动力系统,我们有两个,一是续航里程350—450,二是智能网联当中,我刚才说到的一个车从投放到用的所有过程当中的28个要素他都具备,三是站在客户的位置,交互性当中,比如说语音控制、手势控制,包括场景当中的环境调节,他是具备的。自动驾驶,按照国家的路线图,2019年投放的车,L2、L3,我认为到2019年,我们是按这个。最后还有一个关键一点的,颜值、功能,还有一个是性价比,你要做一款车价格高到人家买不起,或者你这个客户定位,他跟你不一致,你也是做不到的,我们在四个维度是能够体现的,而且2019年年底可以投放。
付强:其实我们现在做的事跟理想中的事应该还是在步调上的,所以我们现在规划了三个平台,其中一个是极端个性化的,就是我们的RG平台,这次在车展推出的RG Nathalie,这是一个高兴能的跑车,另外一个平台我们叫MAS平台,这个平台能看出一点刚才讲的意思,因为我们这个平台大家在车展上能看到,我们是上下车体分离的,这跟传统的我们的囚笼式的承载式车身还是有蛮大区别的,这个就为我们未来把下部做成承载、上部做成空间,我刚才比较简单的解释这个问题就是说,过去曾经书福同志讲“四个轮子+沙发”,能几何时也有人讲“四个轮子+一个iPad”,我认为是“四个轮子+一个房子”,除了我们上面的房子不是真正的房子,通过几代迭代才能把它真正变成房子,这就是海亮总刚才讲的,安全性要求降低,智能交通环境问题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可能我们这个梦想就会通过几代能够实现。另外一个平台,我们纯粹是按照共享的历年来设计的,跟空间、跟承载都有关系,他就是为了满足一个共享的需求。这是我们规划当中的另外一个平台。所以梦想和现实还是结合的,只不过我们需要一步一步走到这儿。
张海亮:我们主要还是打造两个方向,刚才各位嘉宾讲过,第一个就是以出行为主的兼顾年轻消费者的这样一个车子,这个车子,我们一般按价位来分就是一个品牌,今天我们从高端角度来讲,比如说更适合于个性化的用户市场的,可能会再创建一个品牌,就是两个品牌,用两个品牌来打这个市场,高端的更满足于个性化需求的,可能整个车子在颜值包括性价比等等方面也可以做到极致,从这两个方面来做。第一款车我们已经在去年11月广州车展上上市了,我们把它做成精品小车这样的理念,就是我们也不会说是因为一部分用于共享市场而降低它本身的品质,包括它的颜值,包括它的精耕细作,包括整个车内在的性能,我们也打造成性价比上要体现出它的优势。高端的车,我们是在明年应该会推向市场,我们可能也会在今年年内进行发布,这个可能也是我们重量级的产品,到今年下半年就会看到。
主持人(马钧):所以是机遇、挑战并存,海亮总的车我也看到了,价格定位也非常棒。大家也知道,2019年对于在座的各位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也是一个检验期,所以我也能够看到的产品不是同质化,一定是有个性化的,我们又合作、又有竞争,谢谢大家的分享。
更多汽车资讯,涨知识赢好礼扫描二维码关注(auto_s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