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 中国汽车报网)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这表明了国家治理环境污染的决心,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外出不用再经常戴口罩。
机动车尾气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检测机构有必要加强机动车尾气检测,确保行驶车辆的尾气排放在限值之内。然而,机动车尾气检测造假却屡见不鲜,最近,天津市西青区润华机动车检测站、南京七星机动车检测有限公司、连云港中航机动车检测中心、连云港东奇机动车检测中心均被爆出机动车尾气检测造假。在《中国汽车报》记者实地走访的过程中发现,机动车尾气检测造假不仅普遍,且造假手段五花八门,可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五花八门的检测造假术
坐标:北京。3月31日,记者来到北京盛华机动车检测场。在环保业务大厅,记者遇到了北京一家物流公司车辆管理负责人冯军(化名),他告诉记者,2015年他买的一辆东风小康C37没有通过今年的尾气检测,恰巧,他碰到一位机动车尾气检测的黄牛,给了黄牛500元后顺利通过检测。冯军告诉记者,黄牛把他的车从南六环开到顺义区检测,上午开走,下午就回来了。
坐标:河北。记者在河北廊坊一家检测场遇到一位捷达车主前来检测,该车已经行驶约15万公里,检测结果显示超标,车主在附近找了一位黄牛,给了他100元,黄牛再开过去就顺利通过检测了,然而,并没有对车辆进行任何维修。
坐标:南京。记者在南京搭乘出租车,询问司机他的车能通否过尾气检测,司机直言过不了,但只要找黄牛或者给检测员送5包香烟就能通过。
尾气检测造假已经形成产业链,黄牛起着串联作用。不过,更让记者惊讶的是,与这一系列造假案例相关联的是五花八门的造假术。
记者在南京采访了曾经的黄牛阿辉(化名),他在这个行业浸染了十几年,深知其中的奥秘。他告诉记者,尾气检测造假分为车辆造假和检测线造假,针对柴油车和汽油车的检测要求有不同的造假方法。
以下为阿辉向记者介绍的车辆造假的九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在尾气管中塞入涂覆三元催化剂的钢丝球。三元催化器失效或者老化是大多数尾气检测不合格车辆的主要原因,在检测过程中用涂覆三元催化剂的钢丝球临时替代三元催化器可顺利通过检测,检测之后再把钢丝球取出来。
第二种方法:在尾气管上打孔,让机动车尾气在打孔处泄漏出去。打孔后尾气管中的污染物浓度会下降,尾气检测探头得不到真实的排放数据,从而确保超标机动车检测合格。
第三种方法:往排气管中灌氧气。氧气与高温尾气混合,既降低尾气管中的污染物浓度,也会氧化尾气中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等有害气体,使得超标车辆检测合格。
第四种方法:租用三元催化器替换不合格车辆应付检测,检测之后再归还。这种方法有一定局限性,一般街边维修店储备常用车型的三元催化器,但我国已有1万多种车型,小众车型难以找到合适的三元催化器。
第五种方法:为了让发动机达到最优工况,火花塞的点火时间与喷油量都有严格要求。造假者通过更换不合格车辆的火花塞,可以改变点火时间,更换喷油嘴减少喷油量,减少缸内排出的尾气以应付检测。这种做法会损害发动机的“健康”,在车辆今后的运行中,尾气中污染物将迅速升高。
第六种方法:造假者对不合格机动车添加辛烷值增进剂,从而提高燃烧温度,尾气中部分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等有害气体被高温氧化,从而降低尾气中污染物浓度。
第七种方法:有些不合格车辆还剩一点油时,往油箱中大量添加乙醇,提高燃烧效能同时改变尾气成份,而检测线针对燃油车设定检测项目与参数,如此超标车辆可顺利通过检测。
第八种方法:造假者通过调节发动机电控线路的电阻,从而临时改变发动机喷射工况,达到顺利通过检测的目的。这是一种高级造假手段,很难被发现。
第九种方法:套牌检测也是一种造假方法。造假者把不合格车辆的牌照安装在同款合格车辆上,机动车尾气检测不查验VIN码(车辆识别码),只登记行驶证信息,即使面对监控摄像,不合格车辆也能蒙混过关。
检测线造假手段同样多种多样,当然,这需要检测人员的“配合”。
第一种方法:机动车检测要求尾气检测采样管必须插入尾气管中40厘米,有些检测人员没有插到位,采样管不能获取真实的尾气数据,从而让不合格车辆蒙混过关。
第二种方法:合格车辆与不合格车辆同时上线并排检测,尾气检测采样管交叉插入,不合格车辆蒙混过关。
第三种方法:有些检测人员在检测设备上安装遥控装置,通过控制检测设备的转速,让不合格车辆轻松通过检测。这种装置在网上很容易买到。
第四种方法:踩油门造假术。检测人员通过踩油门的快慢动作,设法避开尾气排放峰值,尾气检测采样管也就不能捕捉车辆排放的真实情况。不过,这种方法对于严重超标车辆不适用。
第五种方法:刷电脑软件法。有些检测人员通过刷软件改变电脑系统的参数,让不合格车辆过关。刷电脑软件法是部分检测线以往常用的方法,但自从多年前有的检测线被曝光造假后,如今这种方法较少被采用。
阿辉告诉记者,上述造假术属机动车尾气检测造假的常见招数,事实上,机动车尾气造假的方法远不止这些,大家在“实践”中不断发明新方法。
三元催化器造假猖獗
在五花八门的造假术中,最让记者感到震惊的是三元催化器的造假。三元催化器本来是行业力推的降低运营车辆尾气排放的有益尝试,然而却让投机者应用到了机动车尾气检测造假上,且引发了造假产业链。
我国机动车尾气检测主要检查碳氢化合物(HC)、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等的排放量。这些有害物质用机内净化的方法难以满足排放法规的要求,必须依靠三元催化器进行尾气转化。有些车主为了应付尾气检测,纷纷找黄牛帮忙,黄牛通常采用伪劣的三元催化器帮他们蒙混过关。
为了探究伪劣三元催化器生产的真相,记者来到一家正规的三元催化器生产企业进行了解,该公司负责人把正品与伪劣品放在一起对比,让记者明白了伪劣三元催化器的“恶劣”。
正品外侧采用辅垫材料,既隔热又防止三元催化器在封套内松动。伪劣三元催化器外侧则用钢丝网包裹,有些尾气没有通过三元催化器过滤直接从钢丝网的缝隙中排出管外。另外,钢丝网在封套内很容易滑动,时间久了还容易损坏三元催化器。
不仅如此,记者还了解到,三元催化器必须使用贵金属,这些贵金属溶解在硝酸中,与其他材料配合涂覆在载体上,但一桶贵金属溶液价格高达38万元,为了满足尾气催化转化要求,必须达到一定的涂覆厚度,这注定了三元催化器成本较高。伪劣三元催化器生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尽可能少涂覆贵金属。但是,涂覆量太少颜色就较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伪劣三元催化器生产企业把产品浸泡在酱油中,设法让伪劣三元催化器的颜色与正品相似。
截至2016年9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8亿辆,其中汽车1.9亿辆。撇开6年免检的新车,每年需要检测的车辆数量非常庞大。这样庞大的市场即便只有小部分车主想蒙混过关,伪劣三元催化器的使用数量也非常惊人。
这么多的伪劣三元催化器从哪里来?阿辉告诉记者,约70%来自山东省宁津县。
宁津县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冀鲁交界处。为了探究三元催化器造假真相,记者在圈内人阿良(化名)的陪同下前往宁津县进行了实地调查。
伪劣三元催化器的生产隐藏在各个农户家中,在阿良的陪同下,记者看到了这些伪劣产品在小作坊的生产过程。
阿良告诉记者,宁津县大约有200多家农户生产伪劣三元催化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亲戚们在外驻点销售。
记者在李姓农户的家里看到,院子里堆满了旧的三元催化器,在院子一侧有一个简易生产作坊,几件很简单的生产工具。李姓主人指着地上的三元催化器说,这是力帆品牌的,这是标致品牌的,先后说了近10个品牌的三元催化器。
记者注意到,伪劣三元催化器的法兰厚度只有1毫米,与正规产品的10毫米厚度相差很大,所有三元催化器载体偏短、偏小。
随后记者一行来到李姓主人的办公室。记者询问一套三元催化器的价格,对方报价38元。这个报价让记者非常吃惊,同一款产品,正规企业卖给维修企业的价格为260元,伪劣三元催化器的价格连零头都不到。
李姓主人还告诉记者,只要记者提供产品尺寸,他们能生产任何型号的三元催化器。一个工人一天能生产十几套三元催化器,订货后三天内就能够做好,可以货到付款,但必须现金支付。
在另一户袁姓作坊,记者注意到,房间中堆放着十几个品牌的三元催化器生产载体,但这些载体的粉末颜色呈现黄色,与正规厂家的白色不一样。在另一个房间,记者看到了焙烤载体的炉子,这是一个简单的电炉。正规厂家的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三元催化器载体焙烤需要在低温、中温、高温中分别完成,温区从低温到高温依次排列,焙烤炉长度达数十米。袁姓农家生产的载体则在一个电炉中完成三种温度的工艺,这样的载体质量令人担忧。
袁姓主人告诉记者,他们一天能生产近10炉产品。记者订货后不要也没关系,他在别家能很快销售出去。
尾气造假问题出在哪儿
“尾气检测造假的问题由来已久,车主、检测线、维修站、黄牛四个方面都有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质监部门的监督也存在问题。”南京市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机动车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国栋说。
有些车辆行驶了十多年,车主没有能力或者不想购买新车,也不愿意花钱维修三元催化器,他们认为只要车能开就可以了。“这类车主知道自己的车辆不能通过检测,会主动找黄牛。”张国栋说。另外,张国栋介绍,一般来说,车主会就近选择站点进行年检,目前,南京有40多条检测线,有些站点位置比较偏,因此,前去检测的车辆就很少,为了增加业务量,有些站点就放松检测要求吸引车辆前往年检。
2016年,南京上线检测车辆约为68万辆,首检不合格率约为7%。张国栋说:“这个比例非常低,原因不是南京的车辆环保水平高,而是黄牛提前拦截了不合格车辆,帮助他们前往造假站点年检。”
据介绍,每个在这个行业浸染多年的黄牛都有一批固定的老客户,他们会主动提前给车主打电话帮助他们进行年检。同时,黄牛还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即将面临年检的新车主信息。另外,黄牛之间也形成了地下市场,相互之间介绍需要年检的车主。
为了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江苏省南京市实施了I/M(检测/维修)制度,且出台了相应的法规文件及实施细则,首批确定17家M站,如今,M站数量超过200家。张国栋说:“首批17家M站严格按照要求评定资质,但后来设立的M站没有严格把关,有些M站并不达标,‘僧多粥少’现象出现后,有的M站暗地里参与造假,有的黄牛挂靠在M站的名下,在外面开设维修分部。”
“对黄牛处罚太轻是机动车尾气造假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张国栋说,“前不久被曝光的七星检测站,黄牛年收入超过800万元,曝光后被处罚5万元。这根本没有起到震慑作用。”
监管不力也导致了造假的猖獗。质监部门每年对机动车检测线实施年检,发现问题会提出整改要求。张国栋说:“整改的结果如何?从来没有公开过,缺乏有效监督是部分检测线造假的重要原因。”据张国栋介绍,南京所有检测线均使用了8年以上,有些设备严重老化,仅仅更换零部件不能解决问题。
斩断车主造假的念头是根本
“要用价值导向的办法杜绝机动车尾气检测造假行为。车主是造假价值链的源头,要让车主不敢、不想、不愿去造假,后面的链条自然就消失了。”张国栋说。
张国栋认为,尾气检测造假方式繁多,参与人数较多,这些中间环节各自分得一杯羹,针对他们进行整治,难度太大。以前整治过多次,始终不见根本性好转。从源头抓起才能斩断后面的利益链。
张国栋介绍了具体操作思路:加强道路机动车尾气检测,检测场的设施从固定地点变为移动点,检查人员抓到一辆不合格机动车后,责令其到M站维修,车主凭借维修合格证明再去检测尾气,合格后再到车管部门申请免除责任。如果在短期内再次被抓到不合格,就有理由对车主进行罚款,也有依据处罚M站。如果车主再次被抓到不合格,依然责令到M站维修,再检测合格后免除责任。
张国栋说 :“现在M站维修三元催化装置的费用大约为500~600元,在黄牛那里造假,车主需要花费约500元,其实便宜不了多少。车主如果去黄牛那儿造假被抓到,需要再花500元通过检测。车主也会算账,被抓到两次的费用就超过了在M站维修的费用,此外,还要另外多花时间再去检测,因此,他们的侥幸心理就会大大降低。”
另外,根据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环保部门对于上路行驶车辆的超标排放行为不具有处罚权。车辆违章处罚系统中没有排放超标车辆处罚代码,各地公安交管部门难以处罚超标车辆。环保部一位执法人员说,必须解决上述问题,让公安交管部门对超标上路行驶车辆实施严厉处罚是避免检测造假的有效手段。
环保协会机动车污染防治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李孟良是国内机动车排放标准制定的参与者,他力推OBD系统在机动车检测中的应用:“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已将OBD(车载诊断系统)检查作为在用车定期检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出台了相应的标准。近年来,北京市环保局正在制定针对OBD检查的地方标准,预计2017年完成。通过实施OBD检查,检查人员可以缩短排放检测的时间及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并且可以准确地定位排放故障,有效加强在用车排放控制监管。”
雾霾警报已经拉响,我们期待相关部门尽早采取措施,打好“蓝天保卫战”,让青山绿水、蓝天白云重回我们的生活。
责任编辑:刘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