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拼装车因其劣质和不安全被国务院列为整顿经济秩序的重点对象之一,但在一些地方,拼装车市场依然红红火
经过激烈砍价,凤阳县广友农用运输机械厂的朱丁长答应以1·6万元价格出售拼装车。他拍着胸脯保证车的质量,说发动机、液压自卸杆和轮胎都是新的,其它零件从拆旧市场购买,虽核载1吨,实际可负重5吨左右。 |
4月初,记者接到举报,在安徽省的各级公路,奔驰着大量用废旧零件东拼西凑而成的拼装车辆,当地称为“杂交车”,其主要出处是当地一些拼装车市场。于是,记者以购车为由,暗访定远、凤阳等县的拼装车市场,发现的情况令人怵目惊心。
仅定远一县打着改装厂、维修站等名义的汽车拼装厂就有几十家。记者在该县朱湾镇朱湾大街上数了一下,光这里就分布了6家拼装车制造厂。车厂多为家庭式作坊,设备极其简陋,造车的工具为手动“葫芦”、焊枪和铁锤等,价值在两三千元至上万元不等。车厂工人多的可达十余人,少的只有两三人。公路两旁、农家后院都成了制造拼装汽车的露天厂房,所出产的冒牌车均无图纸,工人自称“技术都在肚子里”。他们所制造的拼装车,除发动机等少数零部件外,其余的如变速箱、转向系、刹车装置,甚至承载重量的大梁等都是从拆旧货市场上购来的,所以车辆的价格低廉。一辆载重1吨的单缸自卸车为1·6万元左右;双缸自卸车为2·2万元左右,是正规厂家车价的1/3或1/4。所以,这些小工厂订单不断,生意兴隆,车厂日夜加班加点。许多厂家每星期可产车2至3台,被当地人戏称为中国的“第三汽车制造厂”。
为追根寻源了解拼装车零件的供货渠道,记者包租了一辆汽车,基于安全考虑,将车牌拆下,偷偷“潜入”华东地区最大的汽车拆旧市场———凤阳县刘府镇。这里是各地报废车和旧车的集散地,3公里长的街头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汽车废旧零件,拆卸汽车的场面随处可见。据当地人讲,一辆小轿车在一两个小时之内便可从人间“蒸发”———被全部拆成零件,拆下的废旧零件又被批发或零售到各地。
当地人的警惕性很高,记者刚一进镇即有人对那辆无牌照汽车询价,在记者拍摄了几张照片之后,又有两辆汽车始终不远不近地尾随着,并有人上前盘问,我们谎称是前来购车询价,这才得以脱身。
记者还注意到道路上行驶的“杂交车”居然都挂着车牌,仔细辨认才发现其中的奥妙,这些车牌通常是“安徽————”字样,而非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核发的“皖————”字样车牌。原来它们均来自地方农机部门。记者以车主身份到定远县农机局咨询,被告之交276元即可当日入户领牌,交775元无需任何培训15天后可领取盖有“定远县农机监理站”公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拖拉机驾驶证”。该局服务窗口的负责人称:他们对上牌车辆是有保障的,2000年5月以前所有拼装车均可上牌,每年负责年检,自2000年5月以后,入户上牌需参照省农机部门关于拖拉机变型运输机的入户目录。而在此目录中,记者恰巧发现了一天前暗访中曾到过的那个车厂的名字,当时车老板还就“杂交车”车价与我们争执不下。虽然定远县没有一个车厂在目录之中,而这里的“制车业”却发展迅速。联想到每个车主都满怀信心地保证上路没问题的样子,以及几天来公路上往来忙碌的拼装车,记者深感疑惑。可见,地方政府由于经济利益驱使默认了拼装车厂的存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与农机部门管理权限的混乱使拼装车“合法”上路,从而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秩序,交通事故频发,污染严重,拼装车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时候。(居杨摄影报道)
当地人戏称这里为中国“第三汽车制造厂”。
装——这是当地规模较大的拼装车厂,在30多平方米的厂房内,四五个人、几把工具就可以装车了。
卖——来历不明的车辆等待买主。
很多拼装车厂是家庭作坊式的。
拆——刘府镇的拆车工人熟练地将这辆以一万元价格收购的大客车拆成零件。
祸——定远县青山镇胡吕村的周××因乘质量不合格的拼装车遇到了车祸,身负重伤,失去了4个月的胎儿,又因肇事方未参加保险,24000元医药费赔款至今没有着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