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讯 (林彦中 梁新宇发自北京)
贾雷德·戴蒙德在其《大崩坏—人类社会的明天》一书中,向世人描述了一个繁荣的复活节岛社会是如何因为环境破坏而走向毁灭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低效的社会管理机制在应对问题时的无力与无助暴露无遗。
一部《穹顶之下》将商用车国四造假再次推向了风口浪尖,政府监管缺失、社会配套不力、资本逐利避害、各种力量相互倾轧推诿,都是造成假国四事件背后的重要推手。
造假的逻辑
“行业造假并非从国三到国四才开始的,实际上国一国二阶段就已经开始造假,很多企业直到去年还在卖国零的车,你让他一下子过渡到国四,他不垮才怪!”国内一位商用车企业高管对新浪汽车表示。
由于行业内一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商用车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怪象由来已久。某商用车企业员工告诉新浪汽车,在假国四曝光之前,该企业的轻卡产品一直严格遵守国家法规,早在2012年就已切换到了国四标准,但这种积极做法反而使其处于不利位置,竞争对手国三国二产品市场售价低、用车成本低,这使得该企业的国四车很难打动对价格异常敏感的货运车主。
例如,一台非国四低端轻卡的价格约为5万多元,而国四车价格则接近8万,仅购车一个环节,消费者就需要多支出两到三万元,加之较高的维修保养成本,本就薄利的行业利润被进一步侵蚀,靠挣辛苦钱为生的货车司机自然会选择购买便宜的非国四车,在现实利益面前企业也很难坚守住最后的底线。
戏剧性的是,由于2014行业风向突变,那家早期因切换国四吃亏的企业,在萎靡不振的市场中反而逆势增长,由于产品升级早于对手,技术储备占据先发优势,其成本大幅摊薄,每辆轻卡成本仅增加2000元,对手在这方面却付出了2万元甚至更加高昂的代价。
趋利是资本的本性,问题产生后,行业管理部门本应出面整治,然而现实却是监管体系漏洞丛生,造假企业很少受到严惩,良心企业反受其害,自国二国三阶段开始,排放标准就从来没能得到严格把控。
上述车企高管告诉新浪汽车,正常来讲,国三升国四本不应带来如此大的波折,如果过去5年行业管理者能引导企业做好中压技术,后来的高压共轨上就不会成为如此大的难题,但由于国二国三阶段的基础就没打好,国四升级就成了跨级跳跃,部分企业不得从国一甚至国零起步。
政府没有开展有效的监督管理,反而追求一步到位跨越式发展,必然形成企业为迎合标准一哄而上造假的局面,这被行业内认为是造成去年国四灾难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