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息果然威力无穷。11月21日,央行实施非对称性降息以来,推动国内股市和楼市连番上涨,尤其是股市涨幅远远超出外界预期。接下来,这股热潮是否能传导至车市?
降息对于通过汽车金融方式购车的消费者来说,会减轻一些利息负担,但相比房产数额较小;相比之下,降息更大的意义在于减轻汽车企业和经销商的资金压力,降低融资成本。
事实上,情况的确有所变化。上周南都记者从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以下简称“乘联会”)获悉,受降息刺激,11月下旬车市活力明显增加。
降息冲击影响超出预期
12月4日,沪深两市在权重板块的推动下继续上涨,当日沪指大涨百点超4%,收盘突破2900点创43个月新高,深成指亦突破1万点大关。
“A股涨疯了!”连日来投资者奔走相告,大笔资金争相涌入股市。至12月4日,央行降息已有三周,但给A股市场带来的重大利好仍在持续。可以说,大部分人都没预期到央行此次低调降息能引发如此大的反响。
降息对楼市的利好同样明显。一线城市成交快速回升,11月的后两周北上广深成交环比大涨,广州深圳多个楼盘放量上涨,开发商们的信心也开始回升。向来一线城市的反应总是最快,未来二、三线城市也有望跟进上涨。
可以说,央行此次降息影响远远超出外界预期。随着一系列利好持续发酵,降息接下来是否也会对车市带来影响?车市与股市、楼市向来紧密相连,三者都与整体经济环境紧密相关;股市与楼市从降息中得到利好,车市自然也不会“独善其身”。
银河证券认为,从降息的影响来看,最直接明显的影响是企业存量贷款成本将有所下降,从而有利于缓解企业财务压力,企业利润也将得到改善,部分化解企业债务风险。
申银万国认为,降息对于汽车业形成多方利好:首先,降息直接刺激汽车融资购买需求,促进乘用车及商用车销量提升;其次,降息有助于经济企稳,利于未来汽车销量增长;最后,汽车为典型重资产行业,尤其在汽车服务领域,资产负债率较高,降息将有助于其减少财务费用,提升盈利能力。
11月下旬车市活力增加
从各大券商的分析来看,降息对汽车业无疑是利好的,但由于降息幅度有限,降息利好影响能有多大?
乘联会副秘书长崔东树告诉南都记者,此次降息对车市的利好比较明显,尤其是对厂家和经销商降低利息压力和融资成本有明显利好,因此从乘联会监测的数据来看,11月下旬开始车市活力明显增加。
据悉,11月的车市起步增长较弱,第一周同比下降5%,第二周同比增长1%,第三周同比增长2%,1-3周的累计同比下降1%,市场整体表现并不好。不过,从11月最后一周开始零售明显有较大拉升。
“我们在月初预计11月零售169万,同比增11%,环比增6%;目前看零售稍低于预期,”崔东树表示,预计降息对车市的利好要在12月份的数据才能体现出来。
不过,咨询公司莫尼塔在报告中指出,降息对汽车市场的效果尚需货币供应量数据的进一步验证。虽然汽车消费往往被认为会受益于货币政策向宽松方向的调整,但我们认为汽车销量的变化并非是基准利率调整的直接结果,而是对于整体经济环境的反映,如果本次降息不能带来整体经济情况的好转,则汽车销量改善的可能性也不强。同时M 2(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速是与汽车销量增速同向关系更强的另一参考指标,因此还需要观察M 2增速是否上行再做进一步验证。
不堪承受的库存之重
尽管车市只是略有起色,不过无论对于汽车企业还是经销商来说,这小小的起色已经很重要。
今年车市自6月份以来增速开始下滑,产销增速不断创下新低,其中9月汽车销量仅同比增长了2 .5%,增速创下年内新低。10月汽车销量与9月持平,相比去年同期小幅增长2.82%。
由于车市增长不及预期,目前整个汽车业都承受着沉重的库存压力。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V IA显示,20 14年11月库存预警指数为65 .7%,比上月上升了10 .7个百分点,处于警戒线水平以上,经销商普遍认为11月份的经营状况差于上月。
调查同时显示,2014年大约40%的经销商月度平均库存高于2个月。受此影响,2014年经销商普遍经营压力增大,从2010年前七成经销商盈利到目前仅三成盈利。41.48%的经销商利润在正负5%之间,其中有9 .87%经销商呈现严重亏损,仅有20%经销商对2014年企业经营状况表示满意。
由于库存压力太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新晋秘书长肖政三由此发出了“经销商备受摧残”的感叹,并表示或将拿起法律武器为经销商争取相应权益。
12月1日,江苏省汽车交易管理协会在其官网上发布的《一汽丰田江苏地区经销商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一汽丰田江苏地区经销商库存超限10倍,对此现象,报告以“令人发指”、“杀鸡取卵”、“生死存亡线”等严厉措辞,警告经销商或许已致崩溃边缘。
12月3日,有媒体报出,北京现代在上海的渠道发生集中退网事件,这些4S店已经停止向厂家提新车以及停止接受厂家相关考核。
一系列事件表明,库存重压之下,一线经销商早已不堪承受。接下来需要关注的是,11月下旬车市增加的活力,能持续多久?
采写:南都记者 黄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