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产销量的快速增长,我国已开始进入汽车社会,但汽车文化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消费的增长水平。业界人士认为,我国亟须建立一个繁荣健康有序的汽车文化来引导汽车产业的发展。
胡润首个豪车报告引争议
一直以发布富豪榜闻名的胡润,近来却对中国的豪车市场来了兴趣。上月底,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4中国豪华车品牌特性研究白皮书》,这份37页的报告也被业界认为是首个经过系统调查研究产生的豪车车主和品牌标签报告。
据悉,2014年2月至10月间,胡润研究院在全国10个主要城市,对在华豪华车品牌中最具代表性、市场覆盖较广的八个品牌(奥迪、宝马、奔驰、雷克萨斯、沃尔沃、路虎、凯迪拉克和英菲尼迪)的800位车主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4城市组织了多组定性座谈会进行深度挖掘。
报告调查显示,中国豪车车主自我认同与社会公众认知之间存在区别:奔驰和沃尔沃的车主自身与八大豪车车主总体认为的社会身份最为一致,而宝马和路虎都有外人和本人看法对立的情况。相对其他七大品牌车主形象以追求“财富和成功”为主,沃尔沃车主偏向“追求精神生活”。
另外,报告中还提到,八成受访车主都表示听说过由于车主素质不高,炫耀性消费而导致的社会负面新闻。负面新闻中飙车肇事和醉驾肇事最多,超过九成。宝马负面新闻提及率最高占69%。
更引人关注的是,这份报告试图展示豪车车主的特征以及各大品牌车主形象和品牌形象的区别。报告中提到:奔驰车主个人收入最高,英菲尼迪车主家庭收入最低;路虎车主学历相对最低;奥迪车主政府官员多,路虎车主个体户多;宝马和路虎最张扬……
这一论断引发了争论。一位路虎车主声称自己是海归博士,并不是什么暴发户,喜欢路虎就是因为路虎身上的越野基因;而另一位宝马车主则表示,认为宝马车主负面新闻多是“戴着有色眼镜”。
一些人认为,胡润的首个豪车报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由于样本较少,车主特征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尽管近年来因豪车车主素质不高,炫耀性消费而导致的社会负面新闻充斥着网络,飙车、暴力等似乎成了豪华车主的标签,不过,贴标签多少带着些偏见。
中国汽车文化远未成熟
尽管遭遇一些争议,但胡润表示:“中国的成功人士心里有一个矛盾,一方面想要低调,另一方面很多人又很自豪他们的成功而去买豪华车。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报告可以推动人们对汽车文化的理解和思考。”
而业内人士认为,胡润豪车报告所描述的情形多多少少反映了我国目前汽车文化的现状。
按照国际惯例,每当百户居民汽车拥有量达到20辆以上,这个国家就进入了汽车社会。自2009年汽车业产销量突破千万辆以来,中国便开始加速步入汽车社会,但连续曝出的车展成“肉展”、豪车炫富、不文化驾车行为等现象表明,中国的汽车文化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消费的增长水平。
在汽车市场研究领域专家贾广宏看来,一方面,争“裸”斗艳的美女车模成为中国汽车文化走入异化的表现之一,从侧面反映出目前的汽车消费文化还浮于表面,缺少内涵。另一方面,进口豪车的文化根基在中国尚未建立,结合部分国人的炫富心理,汽车便很容易成为一些人自我膨胀和享乐主义的符号,甚至滋长出失控情绪。
在中国,豪华车向来是和富人群体联系在一起的,而开豪华车的富人又经常也被联想到“为富不仁”。这种印象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当“宝马女掌挝交警”“奔驰撞人逃之夭夭”这样的负面报道屡屡见诸报端时,“开好车的不一定是好人”的观念就潜移默化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
之所以如此,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一位专家曾表示,这是因为,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无论从观念上、法治意识及行为上,我们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首先在观念上,发达国家已经逐步淡化汽车的社会地位,而我们对于汽车的功能,除了作为交通工具外,还“赋予”了一种身份、实力、特权的象征,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势必导致马路上的不平等、不和谐。其次在法律意识上,发达国家讲究以人为本,而我们只有学驾驶时才仓促上阵,灌输一些交通法规方面的知识,甚至有的法规培训和教育完全是在走过场,这种法规教育的浅薄性,势必导致交通法规意识的淡化。第三在行为上,我们的一些驾驶员闯红灯、违规驾驶、酒后驾车等行为屡禁不绝,开斗气车、开“英雄车”、开“霸王车”的现象也是随处可见。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2012年的一份调查显示,在2023名受访者中有86.5%说自己身边有很多“路怒族”,23.4%的人承认自己就是“路怒族”,而带着情绪开车,违章行驶,随意抢道、变道、闯红灯等现象就会容易产生。
显然,目前的中国汽车社会中,富人豪车炫富、驾驶员素质不高、交通肇事频发等问题亟待解决,而中国的汽车文化要真正成熟还任重而道远。
亟须建立健康的汽车文化
业界人士表示,一个良性发展的汽车产业,需要一个健康的汽车文化作支撑,而健康的汽车文化要求人们去追求更深层次的汽车消费理念。
事实上,汽车产品背后是汽车品牌,而汽车品牌背后则是一个国家的汽车文化。不同国家的汽车文化的不同,使诸多汽车品牌有了鲜活的底蕴。人们常说,美国车大气,德国车严谨,法国车浪漫,意大利车热烈,日本车精致,这实际上就是人们对各国汽车产品背后所具有文化内涵的高度总结。
因而,对中国汽车产业来说,光有汽车的制造与消费显然远远不够,汽车与品牌还需要有自身的品牌价值与文化体现。
对此,贾广宏建议,中国亟须建立一个繁荣健康有序的汽车文化来引导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被人民群众广泛认可的汽车文化内核。只有汽车文化有了精神内涵,才能健康蓬勃地发展;汽车品牌有了文化属性,其产品才拥有底蕴和灵魂,而对汽车文化的培育和发展,也将促进中国车企走向世界。
针对我国汽车社会存在的问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顾问顾翔华曾表示,这说明我们的汽车工业发展较晚,经验不足,先进的汽车文化还未形成,“许多事情光靠强制还不行,必须用先进的汽车文化去改变人们的理念,使其融入汽车社会。”
我国汽车界资深专家、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光祖在2014中国(武汉)汽车文化论坛上也认为,中国汽车企业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把自主品牌汽车的实力和形象搞上去。“要切实把核心技术搞好,克服当前自主品牌汽车发展上不平衡状况的‘痛’与‘痒’。从‘漩涡式文化’走出来,向‘基因化文化’方式发展,实现汽车产业的民族振兴。”
他说,全世界汽车产业正在走向第三次产业革命的道路上,大变动之中,汽车文化也在“动”,我们必须遵循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潮流,跟上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