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奖折射中外汽车业差距 薪酬悬殊10-50倍
近日,2012年度跨国车商高管薪酬陆续出笼。
2月27日,通用汽车财报发布,通用汽车CEO艾克森全年薪酬1110万美元(约合7200万人民币);2月25日,戴姆勒2012年财报,CEO蔡澈2012年薪酬为815万欧元,大约折合1090万美元。大众汽车目前财报还未发布,不过根据去年大众CEO文德恩1750万欧元(约合2亿人民币)的薪酬及2012年大众汽车良好的业绩增长,估计不会低于去年这个数。而全球汽车业薪酬最高的CEO是福特CEO艾伦·穆拉利,其年收入高达2890万美元。
欧美汽车业高管薪酬普遍都与业绩挂钩,薪酬普遍较高,得益于2011年、2012年全球经济加快复苏,多数汽车市场出现反弹势头,整车企业经营持续好转,不少企业盈利甚至创出新高,高管的收入随之水涨船高。
而受累于奔驰全球业务的下滑,奔驰CEO蔡澈2012年总收入较2011年865万欧元的收入略下降5%左右。戴姆勒管理委员会8名成员的薪酬也都有相同程度的下滑。曾经凭借天才拯救克莱斯勒和菲亚特于水火之中的塞尔吉奥·马尔乔内2011年获得的收入为1620万美元。
相比之下,日系车企的薪酬更符合东方人的特点——与普通员工收入差距没有欧美车企那么大,再加上2011年、2012年对日系车而言是流年不利,高管收入也不太理想。但是,日产汽车是个例外,因为其与雷诺联盟的缘故,充斥着欧洲的文化,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2010年薪酬就已经接近1500万美元。
尽管中国汽车上市公司的2012年报大多数还都没有发布,不过,从2011年、2010、2009年等几年的情况足可看出中外汽车业高管收入的巨大悬殊。
盖世汽车研究所整理的数据显示,国内22家A股上市的汽车企业2011年营收增长一成至8219亿元,净利润却略降3.1%至378.97亿元。这22家企业CEO在2011年所得薪资共计约2114.41万元人民币,比2010年增加7.7%。这些企业CEO薪酬平均水平为96万元,中位水平为67万元。其中,CEO薪酬水平最高的是比亚迪,高达406.7万元;最低的是中航黑豹,其CEO薪资仅为9.7万元。
即使是中国薪酬最高的汽车业比亚迪CEO王传福与福特CEO相比,也不到其1/50。不过,如果把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比亚迪股份拥有的450多亿港元市值拿出来比下,还是有可比性的。
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业高管年薪超过100万元的基本都在民营企业,“四大”国有汽车集团的CEO收入基本都在100万以下。另外,与国外薪酬与业绩紧密挂钩也有所不同,由于国内整车类上市公司大多是大型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有薪酬的规定,因此,业绩好,管理层并不一定就能拿到高薪。比如,上海汽车2010年的净利润增幅超过9倍,长安汽车更是超过40倍,但是高管的年薪增幅却不到两位数,仅5%左右。据悉,上海汽车、长安汽车和一汽轿车这些规模庞大的乘用车企业的一把手的薪酬也不过70万元。相比之下,商用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CEO的薪酬略高于乘用车企的薪酬。最近两年,从国有汽车企业跳槽到民营汽车公司的高管相当多,薪酬或许是重要原因之一。
汽车业普通员工的状况又怎么样呢?近日,一则一汽-大众员工2012年全年发22个月工资(其中10个月工资为年终奖)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据悉,这22个月工资相当于年薪15万-20万人民币的总收入。而这已经代表的是国内汽车业里普通员工的最高水准了。因为,其他自主品牌如长城、奇瑞年底仅2000-5000元的奖励金。
根据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克莱斯勒三大美国汽车公司公布数据显示:通用汽车工人工资和各项福利开支达到每小时78.21美元,而三大公司的平均人力成本约为73美元/小时/人,此外,公司还要为用工上缴雇佣税、失业保险等税款。
而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汽车业的税前平均工资仅约为13.58元/小时/人,在中国整体的制造行业中属于中等偏上类型的企业。
据相关薪酬咨询机构介绍,中、美汽车工业薪酬构成有着重大的差别,在美国,汽车员工收入的40%以上是由医疗、养老等福利组成。如果员工被辞退,公司还将赔付大笔的违约金,属于“福利为王”。而对于中国汽车工人而言,年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仍然是由基本工资构成,以及基于基本月薪的年终奖,属于典型的“现金为王”的代表。
这两种不同的工资体制形成的最大差别,是美国制造业累积成本逐年上升、较低的员工流动性以及较高忠诚度;与之相对,中国汽车行业则呈现出较高的流动性、较轻的企业负担与较低的忠诚度。
然而,美国职工的高福利也是一把双刃剑。比如,退休金、医疗保险以及其它各种杂七杂八的福利开支,就给通用汽车公司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以至于2010年通用汽车濒于破产的边缘。后来美国政府出手救援才重生。
人力资源专家认为,近年来受中国汽车业产能扩张的影响,导致车企人才普遍紧缺,因此推高了汽车业薪酬,不过,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汽车业的薪酬体系还有巨大的上升想象空间。然而,中国汽车业已经进入微增长的轨道,短期内的薪酬大幅上涨也是不现实的。
(作者系本报汽车周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