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自主创新应从小处着手
在不久前结束的天津论坛上,工业与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表示:支持自主创新应对本土企业一视同仁,不应只支持民族资本车企的自主创新,也应支持合资车企自主创新,将我国汽车制造力量最强的力量纳入其中,才能更好地发展汽车行业。
国内汽车行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缺乏已经制约了汽车行业的良性发展,目前“引进再引进”已成为常态。通过支持骨干企业自主创新或许可以加速汽车行业做大做强,不过支持的范围除整车企业外,也应该包括汽车产业链的上下游产业。
不可否认,无论是合资车企还是自主品牌车企,其研发能力与国际主流车企的差距是全方位的,同时,研发投入也没有达到主营业务的3%以上,期望其在短时间内有质的飞跃不太现实。而目前鼓励自主创新的着眼点还集中在整车和品牌上,这就与现实形成了矛盾,结果或是无法支持,或是降低自主创新的门槛,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将阻碍支持自主创新这一政策的实际执行。其实,可以将着眼点放小,关注汽车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甚至是整车的部分零部件和局部设计。只有积沙成塔才能有量到质的转变。
一辆汽车由几千上万个零部件组成,涵盖了机械制造、钢铁、化工、电子电器等多个行业,这使得汽车成为跨行业协作的产物,如果期待一辆各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的汽车横空出世,相关行业缺一不可。而且,一件产品的研发是反复协调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关技术才能逐步提高,汽车行业也是如此。如果能对整个产业的各个环节都有实际支持,使发动机、变速器、轮胎等各个零部件总成在性能、节能等方面都能有所提高的话,整车技术水平自然是水涨船高。相反,即便车身造型再漂亮再时尚,可动力总成和行驶系等不协调,还是辆烂车,与我们鼓励的自主创新的初衷相去甚远。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能可持续发展。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若目前支持的着眼点还是集中在整车和品牌自主创新,无异于赶鸭子上架,毕竟他们还没有这样的研发实力。而如果支持的发力点在局部,企业可以看到希望,也有可企及的目标,同时也能得到自主创新的实惠,企业能得到后续发展的资金、市场和信心,这也符合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目前,在不影响安全和性能的前提下,减重已经成为汽车发展方向,那么如果某个企业采用新材料,将车重大幅降低,油耗等能源消耗会相应减少,若给予购买者减免税费等鼓励措施,相信这家企业就走上了良性发展路径。推广开来,自主创新不会如现在这么尴尬。
自主创新的终级目标是把国内汽车行业做强,从而提升国家实力。支持企业发展应成为共识,对企业的支持应落到实处,并与现实情况相符。同样,在支持的过程中也应有所约束,只有向前一条路可走,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何立军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