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新闻版>行业动态>正文

收购美国A123 中国万向难言轻松

http://auto.sina.com.cn   2012年08月25日 10:46   中国经营报  熊斯思 字号:

  在中国新能源车投资热潮逐渐高涨的当口,中国民营企业万向集团收购世界著名电池制造商美国A123公司一事,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不久前,美国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A123公司宣布,已与中国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万向集团达成协议,后者将向其注资4.5亿美元(约合28.6亿元人民币),以收购A123公司80%的股权。而日前A123公司再次宣布,两家公司已签署最终协议,万向的收购资金提升至4.65亿美元(约合29.6亿元人民币),同时,A123 公司也已获得万向集团前期提供的2500万美元初始信用额度。

  在很多行业人士看来,万向集团此次的“如意算盘”打得很巧妙:收购A123 公司不仅能让其将领先的锂电池核心技术收入囊下,而且能借由全球知名企业品牌优势在中国的电动市场占据优势。但也有人认为,在当前国内外新能源车市场发展普遍受困的情况下,万向集团能否快速、有效地实现其对电动车产业的发展远景,仍然充满未知。

  只待审批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万向集团和A123公司签署的最终协议中显示,万向集团总投资额约为4.65亿美元,将持有A123公司80%的股权。万向的收购资金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作为高级担保过渡贷款,万向集团将向A123公司提供7500万美元的初始债务融资(这笔资金中,2500万美元为初始信用额度,之后,万向集团将再次提供5000万美元的贷款);随后,在满足某些条件之后,万向将再购买A123公司总计2亿美元的优先担保可转股票据;此外,万向集团将持有A123公司1.9亿美元的期权认股权证。

  目前,2500万美元的初始信用额度已由万向提供给A123公司,而按照中、美相关收购条款的规定,接下来过渡贷款中的5000万美元资金的注入,必须获得美国境外投资委员会以及中国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同时,可转换票据及相关认股权证的发行,也必须满足很多的条件,其中包括A123公司股东的批准,以及现有2013年到期的6%可转换票据及相关认股权证的兑换或赎回,此外还包括现有的2016年到期的3.75%的可转换次级本票中至少90%被收购或兑现等。

  尽管万向集团和A123公司目前都希望这次收购行为在今年年底之前能完成,但种种迹象显示,政府审批环节将是此次交易成行前的最高门槛。

  日前,据英国路透社报道称,自A123公司宣布与万向达成协议后,很多支持奥巴马政府对绿色企业投资的人开始质疑此次交易。美国两名参议员甚至致函美国能源部长,表示万向集团与A123公司的交易会将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泄露,这等于美国政府变相地将资助资金交付于中国的科技事业当中。

  不过,对于这一现象,万向方面却显得信心十足。万向集团新闻发言人莫晓平向记者表示,美国A123公司既然能跟万向签署最终收购协议,足以说明美国政府方面的态度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极端,“美国政府部分议员的反对并不足以构成对这项交易的威胁。我们收购A123公司的事推进顺利,目前只是在等待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

  各取所需

  对于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走向海外市场的万向集团而言,这并不是其第一次进行海外收购,在其万向北美公司成立(1994年)之后,万向集团就先后将Universal Automotive Industries(通用汽车工业公司)、洛克福特公司及美国环球控制系统公司等近30家国外知名汽车零部件公司招至麾下,而此次交易案中的美国A123公司更是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新能源车电池龙头企业。

  记者了解到,创立于2001年的美国A123公司,是全球著名的电池系统领域技术领先企业,是一家研究、生产及销售新一代锂离子电池的高科技公司,目前,通用汽车、宝马汽车等很多国际汽车巨头都跟A123公司有采购协议。2009年,A123公司还与上汽集团成立了上海捷新动力电池系统有限公司,专注开发、组装和销售动力电池产品,并在今年再次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以进一步深化在电池电芯业务方面的合作。

  但据公开资料显示,自2009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以来,A123公司没有一个季度完成既定业务目标,不过由于美国政府对电动汽车产业的重视,A123 公司曾获得过美国政府2.4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亿元)的资助。

  但短期支持显然并不能扭转这家公司的颓势,受美国以及全球电动车市场化进程缓慢的影响,A123 公司的财务困境日渐加剧:该公司今年5月份宣布,其第一季度亏损1.25亿美元,第二季度净亏损从去年同期的5540万美元扩大至8290万美元。该公司预计今年剩余时间还将持续亏损,并称如果不能获得更多融资,可能无法维持运营。

  A123公司要“卖身自救”,而对于万向集团而言,其认为自己也找到了借助收购A123公司来解决自身电动车业务发展困境的捷径。

  据记者了解,在万向集团涉足电动车领域的十余年时间里,其在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电机及控制器、液锂技术等关键电动车零部件方面均下过工夫,但最终并未能取得好的效果。“在发展聚合物锂离子动力电池七八年后,万向逐渐发现进展过于缓慢了,由于起步晚、缺少高端技术研发人员等因素,万向的电动车零部件核心技术先进程度还远远落后于很多外国公司。”据万向集团的一名内部员工表示,“目前,中国的电动车政策环境正在逐渐成熟,市场也在逐渐启动,万向希望借收购A123公司来快速树立自己在行业内的地位。”

  “与当前国内很多汽车零部件公司一样,万向这些年在零部件技术升级方面并没有很大起色,不少核心技术问题也难以突破,其整体电动汽车技术水平发展得很一般。”一直关注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盖世汽车网CEO陈文凯表示,这也是万向集团急于通过收购成熟公司获得核心技术的直接原因。

  整合诉求

  据了解,在万向集团董事长鲁冠球看来,收购A123公司是一次双赢的交易:通过收购A123公司,万向集团能获得更多先进电池和新能源技术,并能借此扩大万向集团在美国市场的销售份额;而A123公司则能通过万向集团的进驻,增加其进入日渐增长的中国电动车和电网能源储存市场的机会。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对接手A123公司拓展电动车领域发展的万向集团,未来同样背负着巨大的风险。

  “刚听到这则新闻时,我与很多行业人士的第一反应一样,认为万向集团很有可能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汽车业知名评论员田永秋直言道。他认为,即使美国A123公司在汽车电气化和能量存储系统方面拥有全球领先的技术水平,但仍然难以支撑庞大的研发成本,而且在面对欧美以及世界范围内的电动车市场进展缓慢的问题时,A123公司也显得办法不多,“因此,即便万向集团能抓住当前机遇,以一个较低的价格完成对美国A123公司的收购,但交易成功之后,如何有效地获得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并最大化地挖掘中、美新能源车市场潜力等,都是万向集团需要面对的问题。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无法让万向集团在几年内获得效益。

  尽管近几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鼓励发展电动汽车产业,但中国的电动车消费市场仍然迟迟没有打开。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国内共销售电动车3000多辆,而2011年,中国电动汽车销量也仅为8000多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电动车的销量有95%以上来自于政府采购,主要用于公共交通领域,而真正属于私人购买的数量寥寥无几。即使在国家出台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后,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较长、电动车续航里程及安全性仍有待提高,业界对中国电动车市场的发展前景依旧充满担忧。

  对此,陈文凯表示,抛开万向集团在电动车技术领域的诉求来说,他更希望看到万向与A123公司能实现真正的产业整合。“产业的有效整合主要由产品、技术以及管理等因素组成。民营企业在经营上总是离不开‘短平快’的思想,而忽略了长期的融合与成长,因此我希望看到中国的零部件企业能在技术和管理上得到真正的提升,这样才有利于中国汽车产业实现有效发展。”陈文凯说。

评论(0)
分享到:
6.39K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