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租车行业改革为何阻力重重
目前的出租车行业“富了老板,肥了官员,亏了国家,苦了司机,坑了百姓”。这是一直关注出租车行业改革的北京市人大代表、国务院参事沈梦培曾经说的。沈梦培称,“政府相关部门管理不当,出租车公司根本没有资格占有大部分的劳动成果”。
北京市出租车行业一直依据政府的定价向乘客收取乘车费用,目前市场形成了12家大型出租车公司与200家左右的中小型出租车公司、约6.7万辆出租车的稳定格局。尽管政府几次对该行业进行整顿,但司机们依然怨声载道,同时“打车难”的问题屡遭消费者诟病。
目前,出租车行业中存在的政府管制主要可概括为质量管制、数量管制与价格管制。政府管制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行业垄断,在此背景之下,司机与公司之间的利益分配差异明显。出租车公司制定“标准承包合同”,进行行业内部管制,司机要想获得就业岗位,必须先向公司缴纳3万~5万元的风险抵押金,除此之外,每月还需缴纳一定数额的管理费,即“车份儿”,约5000元,几乎占了大部分司机月营收入的一半。
近年来,有关出租车行业改革的呼声四起,官方与民间数次调研,并发布相关报告,但最终均不了了之。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出租车改革课题组调研组成员王克勤指出,政府难以放开管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道路拥堵,即担心出租车行业放开引起过量增长导致交通拥堵情况严重;空驶率,即目前出租车存在一定的空驶率,因而不宜增加;行业管理问题,即行业放开后难以对司机或公司进行有效管理。
中国政法大学王军亦撰文认为,出于对出租车行业过度增长与过度投资将会导致的负面影响的考量,使得政府实行严格的行业准入限制。
同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出租车改革课题组调研组成员的学者郭玉闪认为,既已形成的出租车公司利益格局也使得改革难度增加,特许经营权的自然垄断使得出租车企业获得暴利,“目前的出租车企业的管理层对于行业没有丝毫贡献,从经济学上看,不是一个正常的经济组织形式,企业所有者根本不需要付出成本、承担风险,却坐收高额利润”。与此相对的是,司机和消费者承担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却难以获得合理的回报或难以享受优质的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余晖认为,出租车行业不应交予若干公司特许经营。出租车行业与公共轨道交通不同,它提供的是私人产品的服务,虽然可作为公共交通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公共交通本身。
对于放开管制的争议问题,余晖指出,道路拥堵的核心在于私家车,而非出租车数量。出租车服务质量提高,私家车数量自然下降,并不会增加拥堵。对于空驶率,应由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进行调节,而非由政府强制调节。因此,应当放开管制,取消特许经营,由市场决定行业的发展。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