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三包” 谁在纠结
本报记者 周颖/文 黄昕/制图
日前,在关于《汽车安全服务规范》的座谈会上,由中消协牵头起草并制定的《汽车安全服务规范》已进入修订完善阶段。据有关报道称,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汽车“三包”政策将择机发布。酝酿了八年的汽车“三包”一时间又重新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早在今年年初,国家质检总局就公布了“汽车三包”(《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第二次征求意见稿)。这些消息无不在透露着:汽车“三包”正在逐步从理想走向现实。
浙江省作为迄今全国唯一有汽车“三包”政策的省份,自2001年起就将汽车列入了“三包”产品名录。针对目前“浙江版本”遇到的种种问题,人们对于将在全国通行的汽车“三包”有何期待,对此我们采访了一些杭州的汽车经销商和消费者。
经销商:既盼望又害怕
实现第三方鉴定是难点
对于“三包”政策,经销商的态度似乎很摇摆。一方面他们不愿意得罪消费者,一方面他们似乎和厂家站在同一阵线。这种矛盾的关系,让经销商对于“三包”政策有着又盼又怕的情绪。
“真能有政策出台是好事情,只要权责明确了,我们可以按照具体的三包细则来解决问题。这样一来能减少很多和消费者的纠纷。”浙江辰通的售后经理朱恒飞坦言,如今的浙江版汽车三包,对于很多问题没有明确的标准,这就导致了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还是需要通过“扯皮”来解决。经销商夹在消费者和厂家之间,处境很尴尬。一旦有了明确的汽车“三包”,能够有效地减少“扯皮”的情况。按照法规办事儿,厂家和消费者都能心服口服,夹在中间的经销商自然也能好过一些。
有不少人认为,即使“三包”政策在年内出台,要想它能够得到真正实行,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最难解决的是如何实现第三方鉴定。据了解,在最新版的汽车“三包”征集意见稿中提到,在各地区分别成立由专家、专业人士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但是关于鉴定的费用由谁支付,尚未有明确的说法。北京现代和诚城北店的售后经理沈鹏认为,所谓的鉴定委员会要想在每个城市都得到落实,是需要很长时间,投入很多成本的。
另外,购车税费是否退还,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毕竟一辆车子的购置税达到了车价的10%。一旦一辆车子被退换了,等于车主并没有实际使用这辆车,那么购买时上交的购置税是否能够如数退还呢?这笔账无论由厂家、经销商或是消费者来买单,都是不合适的。除了购置税,诸如牌照、保险等一系列善后问题,也有待明确的说法。
事实上,除了鉴定机构和退换车的善后问题,经销商们最为关心的,还是将来的汽车“三包”政策是否对于各方权责有具体明确的说法。例如关系到是否退换,笼统的说法是“影响安全”,但是怎样算“影响安全”,这条界线就需要非常细致的设定。沈鹏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车子有“影响安全”的问题,就需要维修,但是维修几次之后问题还没办法解决,那就需要退换。
消费者:无法可依导致车主投诉无门
比起经销商,消费者对于汽车“三包”的热盼程度更甚。记者随机调查了几位车主,对于汽车出现质量问题,他们多数会想到的解决方案就是直接找4S店理论,稍微有“韧性”的,会选择媒体曝光,或者向消协投诉。但是对于最终的胜算,车主们普遍表示并不乐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一些明确的法规,来保障他们在汽车消费时的权益。
陈先生的经历就很有代表性。一年多以前,他买了一辆奥迪A5,新车开了不到一个月,机油灯就亮了,提示他发动机需要添加机油。当时他自己买了一瓶机油加进去,事后找到了买车的4S店要说法。刚开始店方说可能是磨合期性能不稳定,给他换了机油再试试看。可是这辆车子开了不到2000公里,机油灯又亮了。再找4S店,人家还是拿磨合期说事儿。陈先生要求:要么自己加钱换辆A5,要么干脆把发动机换了。但是两个方案都遭到拒绝,理由就是这个烧机油的问题,并不影响安全,因此不在退换之列。
问题拖了一年多,不退不换,连其他任何补偿措施都没有,陈先生表示很受伤。他有点沮丧地说:“如果有三包政策,对这种明显的质量问题也有明确的处理方法,我也不至于到现在还得不到一个说法。”
汽车和其他商品不同,很多家庭除了房子,汽车就是最重头的资产。因此对于车子的任何一点毛病,在他们心里都是一个疙瘩。和陈先生一样,在汽车消费过程中,消费者始终是一个弱势群体。在没有“三包”政策保护的情况下,遇到问题,他们只能通过媒体,通过消协,但是吵了一圈下来,最终还是得坐下来和经销商谈判。
正如车主韦女士所说:“消费者的角度和经销商不同。消费者买了一辆车子出了毛病,这个毛病对他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毛病。但是在经销商来看,他卖出了成百上千辆车子,其中你的这辆出了毛病,这个毛病只是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毛病。所以双方永远不可能站在同一个立场上来协商。这个时候有一项明确的,具有可行性的法规显得尤其重要。”
因为缺少相关的“三包”法规来撑腰,像陈先生这样的消费者有很多。车子是经销商那儿买的,出了问题又由经销商或者厂家来鉴定,消费者明显没有话语权,处在一个弱势。所以他们或者不了了之,或者得到了一点点的补偿。但是这些维权结果往往都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在与经销商,与厂家博弈的过程中,消费者需要有理有据地来要说法,而不是投诉无门最终只能看谁比较难缠。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