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营销>正文

销量陷乌龙 品品华泰究竟冤不冤?

http://auto.sina.com.cn   2011年07月04日 17:27   汽车商报   字号:

  本报记者 周和双

  日前,一则“华泰长期虚报销售数据”的消息,再次将这一自主品牌车企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面对质疑,华泰却一直保持缄默,它是“打死也不承认”,还是真的被冤枉了?

  日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华泰汽车向中汽协、国家统计局和公安部三方上报的汽车产销数据差距较大,所以5月份中汽协拒绝采纳华泰汽车的产销数据,以“0”代替。一时间,外界的质疑声音不断,而华泰汽车也直呼冤枉。

  “这次华泰有点冤,是中汽协拿华泰树了‘典型’,其实业内销量数据掺水不是个稀奇事。”日前,华泰汽车公关负责人向汽车商报记者解释道,“这次由于华泰前段时间搬家,后台系统出现了问题,才导致传输出现了较大问题,不过现在已经恢复了,我们正在和中汽协沟通来解决上次的误会。”

  然而,真相有这么简单吗?华泰销量“掺水门”可以画上句号了?

  华泰“掺水门”

  “华泰汽车上报的销量太离谱了,不仅水分惊人,且存在持续虚报现象。”日前,中汽协相关人士愤怒地向媒体表示。据之前媒体报道称,华泰汽车销量数据“掺水”并不是偶然行为,以2010年为例,华泰汽车向中汽协上报的销量数为81435辆,较2009年多销了30560辆。但来自公安部的上牌数据显示,华泰汽车2010年上牌数仅为15950辆,较2009年多销1280辆。此外,自2008年至2010年,华泰汽车上报销量累计为18.3万辆,实际上牌数却为4.5万辆,中汽协方面公布华泰的销量是上牌量的4倍。

  此外,记者调查发现,华泰汽车上报B11车型销量“太离谱”是本次事件的导火索之一。一份华泰汽车呈报给中汽协的销量报表显示,2011年前4个月B11累计销量为3000辆。但据媒体报道,华泰由于生产上存在一些问题,前期仅生产了200多辆样车发往各地汽车经销商,今年前4个月全国上牌数其实也不足百辆。

  甚至有媒体给华泰算了笔账,华泰汽车对外公布的2010年销售收入为55亿元,如果按照华泰汽车上报的8.14万辆车的销售数量计算,那每辆车的平均价格只有6.76万元。而华泰对外公布的圣达菲特拉卡、B11三款车,厂家指导价最低的也达到了12万元。

  一时间,媒体纷纷把矛头指向华泰汽车,“吹牛不上税”,“缺乏诚信”,“打着造车的名义在挖煤”……

  “冤”与“不冤”

  “这次华泰有点冤,是中汽协拿华泰树了‘典型’。”华泰公关人士的这一说法,表露出华泰方面的委屈。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行业统计数据存在各个口子口经不一的混乱状况。

  事实也是如此。根据中汽协公布的数据显示,5月汽车产销量为134.89万辆和138.28万辆,同比下降4.89%和3.98%;而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简称中汽研)的数据却显示,5月份全国汽车产量为131.27万辆,同比增长22.56%,销量为119.47万辆,同比增长29.74%。同样是5月份的汽车产销数据,中汽协统计的是同比负增长,中汽研公布的是同比正增长。

  对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罗磊向汽车商报记者表示:“目前中汽协和乘联会的销量统计,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以整车生产企业批给经销商车辆(一般包括上牌量和经销商库存)时产生的增值税发票作为审计依据,而一些供应紧张的车型,甚至在车子还在生产线上时便已开出增值税发票,只需要整车编号和发动机编号便可。”据了解,去年北京出台“摇号”政策当天,卖出去的车辆很大一部分就是这种形式。

  此外,据记者了解,整车企业上报给中汽协的销量与上牌量,相差很大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有些以出口为重要销售渠道的企业的实际销量就与上牌量相差甚大,出口车型开出了增值税发票,却没有在公安部统计的“上牌量”里面,例如中兴汽车、力帆、长城奇瑞、吉奥等。另外,军车情况也是如此。

  因而,中汽协的销量数据确实与上牌量存在一些客观性的“误差”,而华泰因为两个数据的差异,被冠以“0”销量,甚至除名,看上去的确“有点冤”。

  事件发生后,汽车商报记者随即致电华泰汽车方面求证B11销量虚报的情况。华泰战略规划总监霍心一解释道:“今年华泰销量数据出现这么大问题,有华泰B11的一些缘故在里面。华泰B11今年虽然已经上市,但由于从经销商手中召回了很大一部分,导致上报销量较实际上牌量差额巨大。”据了解,华泰B11大量召回,库存较大,甚至还有一些在生产线上的车辆,其增值税发票均已开,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该车型上报的销量与上牌量的差额较大。

  对于众多媒体质疑“华泰单车6.76万元的均价和55亿年销售额相差过大”,记者发现了一些值得推敲的地方。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媒体推导出这个不靠谱的单车价格其实不能拿来和厂家的指导价相比,是不科学的。厂家的销售单价是出厂价即厂家给独立的销售公司,或者直接销售给代理商的批发价,这个价格与指导价相差甚大。尽管如此,6.76万元的均价和超过10万元的厂家指导价相差这么大,难怪外人会产生联想。

  然而,华泰在这次危机中,没能很好地解释出现这个情况的原因,并及时将实际情况公之大众

  不过,对于一个刚出道的自主品牌轿车生产企业,我们应该多一些监督的同时多一些宽容,“不要一棍子敲死”,这样才有助于其规范和进步。或许从行业规范角度来看实际问题,更值得推敲,也更有利于构筑整个汽车行业的良好风气。

  不是一家企业在“掺水”

  有业内人士表示,销售数据含“水分”是业内的“潜规则”。由于汽车销量数据均来自于各车企自报,各统计机构亦常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企业长期虚报销售数据成风。而这一次,华泰旗下B11的销售数据夸大30余倍的做法,被认为是触碰了中汽协的“底线”。

  汽车商报通过有关渠道收集并整理的一份数据,显示国内乘用车企业上报给协会的数据与实际上牌量均有所“误差”。甚至出现,2008-2009年众泰上牌量远大于销量的情况。华泰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究竟是“掺水”,还是本身数据的局限性导致的问题呢?

  此外,前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有形汽车市场分会副会长苏晖表示,中国车市、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则”:凡是3月、6月、9月、12月的汽车产销数据都是令人欣喜的,中国车市形成了一种“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态势。

  两家权威汽车产销量发布机构中汽协和乘联会数据均是来自企业自报的批发数,而且前十以后的企业的产销量,消费者很难看到。该数据缺乏公正有效、及时的方法进行审计,以避免企业造假销量。

  有业内人士指出,避免出现销售数据假象的办法不是没有,去年中汽研公布过几次公安部交管局的机动车上牌数据是最能体现实际市场终端销量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数据最终还是没有公开。车企想要了解竞争对手真实上牌数据,只能向相关机构高价购买,媒体和消费者根本无从得知实际的上牌情况。而在国外,上牌数据会由权威部门定期向社会公布。

  此次事件,华泰带来的诚信危机,不光是华泰一家企业的事,更是整个行业需要反思的。企业需要监督,行业数据更需要监督。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编辑:阅微)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