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消耗改善幅度:中国仅为1.8%
国家环保部官方网站发布公告,自7月1日起,所有生产、进口、销售的轻型汽油车、两用燃料车、单一气体燃料车必须符合《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G B18352.3-2005)第四阶段排放限值(简称“国Ⅳ标准”)的要求。此举被认为有助于力促中国汽车出口突破环保贸易壁垒,冲击中高端市场,满足这些市场准入标准。
国Ⅳ标准,京、沪、穗已提前启动
环保部公告称,生产、进口上述产品的企业,应按标准要求向环保部提出污染物排放达标车型核准申报,环保部对通过审核车型颁发环保型式核准证书。
在生产环节环保部亦要求,汽车生产企业作为环保生产一致性管理的责任主体,必须建立和完善环保生产一致性保证体系,并按时向环境保护部报送环保生产一致性保证计划、年度报告以及车辆识别代码(V IN )信息,确保实际生产、销售车辆达到排放标准相应要求。
环保部还将加强监督,组织对生产企业进行环保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发现不符合标准规定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后仍不符合规定的,撤销该车型的环保型式核准证书,并予以通报。
对生产、进口、销售超标车辆的企业,环保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进行处罚。
环保部要求,地方各级环保部门在机动车环保定期检验、环保合格标志核发等工作中,对不符合排放标准要求的车辆(简称“超标车辆”),各级环保部门不予核发环保检验合格标志,并配合公安交管部门停止其在本辖区内注册登记。
事实上,北京、上海、广州三城市分别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2009年世博会和2010年亚运会,提前实施机动车国Ⅳ排放标准。
以广东为例,从去年6月1日起,在广东地区销售、注册并列入国家达标公告的轻型汽车实施国Ⅳ标准的控制要求;停止销售、注册不符合要求的车辆。此外,广东省销售、注册并列入国家达标公告的重型压燃式发动机汽车和重型气体燃料点燃式发动机汽车也实施国Ⅳ标准。
车企有望突破海外环保贸易壁垒
环保部出台此次公告,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力促中国汽车生产企业提升技术,满足海外中高端市场的准入标准,继续扩大汽车出口比重。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简称“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5月,中国车企累计出口29.71万辆,较去年同期劲增55.60%,今年以来,中国车企整车出口量每月都保持30%以上的同比增速,5月份单月数据更是再创新高,当月汽车出口7.21万辆,同比劲增53.03%,环比亦增6.79%,乘用车出口较去年同期增幅达71.73%。
据中汽协数据,1-5月,汽车总出口占比达3.82%,5月车企出口量占当月汽车总产量5.3%,这一份额4月份仅为4.4%,按照3.82%比率计算,今年,汽车出口总量有望接近70万辆。
今年1-5月,出口排名前五位的车企分别是奇瑞、长安、江淮、长城和东风,上述五家车企出口量占到总比重53.70%份额。在整体车市下行,“一枝独秀”的汽车出口仍面临种种贸易壁垒,尤其是环保壁垒。
中国汽车出口仍面向中低端市场、发展中国家为主,85%的销量集中于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等二三十个国家和地区,进军中高端市场、发达国家市场,一大障碍在于如何满足上述市场准入标准。
--> 本次环保部出台所有生产、进口、销售的轻型汽油车、两用燃料车、单一气体燃料车必须符合第四阶段排放限值,汽车行业分析师孙世清认为,这是力促国内车企提升改进技术,应对发达国家市场的尾气排放标准。
以乘用车尾气排放为例,在平均重量和尺寸相似的情况下,中国2015年平均燃料消耗量的目标是7L/100km,每年改善1.8%,韩国同期改善幅度则为4.4%,比中国基准水平低许多的欧盟其新的管理方案中年度改善率为2.7%。
旁边报道
欧盟RRR指令要求:确保车材再使用和再利用率达到85%
预计《汽车禁用物质要求》于2013年强制实施
对于中国汽车进入欧盟的环保壁垒是R R R指令,即2005年欧盟针对本土生产和进口的车辆,进一步提出的“再使用、再循环和再回收”的型式认证要求。
中国汽车出口欧洲,必须满足R R R指令,即汽车材料限制铅、汞、镉和六价铬的使用,并确保再使用和再利用率达到85%。而该认证也是欧盟车型认证诸多项目中最复杂、最严格的一项认证,也是企业遇到困难最多、阻力最大的认证项目,整个认证过程费时、费事、耗力、耗钱。
近日,有消息人士称,有涉及到RRR指令相关规定的《汽车禁用物质要求》(征求意见稿)提到,除部分在一定期限内豁免的汽车零部件和材料外,新认证车辆从2011年1月1日起、在生产车从2013年1月1日起,均应满足如下规定:汽车及其零部件产品中每一均质材料中的铅、汞、六价铬、多溴联苯、多溴联苯醚的含量不得超过质量百分数的0 .1%,镉的含量不超过质量百分数的0.01%。除了执行时间,限值要求与W V TA认证已执行的标准毫无二致《汽车禁用物质要求》预计将于2013年强制实施。
采写:南都记者 雷敏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