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支性消费:中国车市遭遇软着陆
本报记者 刘红霞报道
2011年,中国车市也玩了一把“穿越·梦回2004”。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最新数据,2011年一季度,中国汽车销售同比增长8.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66%,下降幅度之大,创历史之最。同时,4月份与汽车行业数据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也从去年9月份首次回落到50%以内,汽车制造业衰退迹象明显。业界不禁感叹,中国汽车市场的冬天恐怕真的要来了。
汽车产业的“萧条”在之前也曾发生过。“倒带”至2004年,我国汽车销量从2002年高速增长的37%自由落体跌至15.5%、库存大面积急剧上升、经销商遭遇空前压力,悲观情绪笼罩整个车市。
不过,这一悲观情绪并未持续多久,2005年中国车市开始逐渐复苏,并一路高歌,2009年更是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2010年再次蝉联“世界第一”。
2011年的汽车市场和2004年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是高点回落,2012年的车市又能否重演2005年的回升奇迹呢?业界给出的答案并不乐观。
“与2004年相比,今年的汽车市场有着本身的特点。”中投顾问交通行业研究员申正远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导致汽车需求被抑制的因素是信贷减缩和高通胀引发的消费者消费意愿下降,而2004年则是由于车企对市场的判断失误,二三线销售市场并没有完全打开,形成市场错位,最终导致企业产能过剩。
2011年,汽车市场在拉动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也远不能与2004年和2005年相比。“汽车市场是一种提前消费。在利好政策的刺激下,汽车市场已经被提前透支了,其拉动内需的力量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北京的限购令,停车费用上升等一些政策利空因素,在2004年是没有的。可以说是汽车市场的政策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全国汽服委汽车咨询专家委员会秘书长张志勇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自2008年开始,中国汽车的快速增长基本上是政策带动下的非理性繁荣,当政策一旦退出,加上市场宏观环境的不利因素出台,就会造成目前汽车市场上的大幅下滑。
“其实,这并不是坏事。高增长之后必然需要软着陆,超速发展之后,市场必然需要消化,并思考思考今后的走向。所以,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员铁志海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汽车市场不能重演2005年的奇迹,并不意味着会就此消沉下去。“我国的汽车市场潜力依然很大。在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台湾地区和巴西,每千人拥有的汽车量为293辆和129辆,而我国仅为40辆。我国汽车最终步入成熟阶段时,保有量将达到2.7-3.4亿辆。截至去年9月份,我国汽车保有量仅为8500万辆。”铁志海说。
“我国车市增速过度下滑,主要还是因为通胀和货币紧缩。一旦经济通胀结束,政府势必会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以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届时,汽车行业压抑已久的需求会得到部分释放。”申正远说。铁志海判断,我国车市增速在国庆节前后出现缓慢回调。最值得期待的将是二三线市场。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