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评论>正文

比亚迪回归A股欲融资脱困

http://auto.sina.com.cn   2011年05月18日 15:52   中国经济时报  邢锐 字号:

  本报记者邢锐

  在经历了去年经销商退网冲击和销量大幅缩水之后,比亚迪的流动资金开始吃紧。

  据比亚迪公开的财务数据显示,2010年, 比亚迪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1.4亿元,同比下滑了74%,其短期负债已经由2009年末的2.8亿元骤增至2010年末的98.0亿元,其资产负债率母公司也由2009年末的52.96% 大幅上升至59.92%。

  “宁可融资缩水,比亚迪也要闯关了。”某知名券商汽车分析师表示, 比亚迪本次计划发行不超过7900万股A股股票,少于此前预估的1亿股, 计划筹资额度也从28.5亿元缩减到21.92亿元,其中更多的是考量了比亚迪香港H股价格做出的平衡,“如果发行量过大,价格低于港股,必会打击H股股东的持有信心, 这对于比亚迪的品牌形象不利。”

  日前, 比亚迪回归A股计划终于获得证监会的批准, 这笔资金的注入对于财务吃紧的比亚迪汽车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饱受争议的比亚迪汽车或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急欲摆脱资金困境

  比亚迪很缺钱。

  这主要还是源于比亚迪在汽车业务上的大幅下滑。2010年比亚迪最初的销售计划是80万辆,但年中接连爆发的经销商退网事件也让消费者开始却步,F3、F0虽然仍然保持了月过万的销量,但调低后的60万辆销售计划也未能如期完成。同时,比亚迪汽车业务毛利率也从25.09%降至20.91%。受此影响, 比亚迪H股从2010年的88港元一路下滑至今年5月份的26港元。

  据比亚迪年报显示,2010年比亚迪净利润为25.23亿元,比2009年减少33.5%;但银行借贷须于一年期内偿还的还款额为113.63亿元, 比2009年增加106.52亿元。“净利润的缩减和负债的大幅增加形成了鲜明对比,比亚迪的资金紧张可见一斑。”上述分析师称, 汽车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需要巨量的资金推动, 而比亚迪摊子铺得太大了,资金缺口非常明显。

  根据比亚迪披露的公告, 此次募集资金将用于投资锂离子电池项目、深圳汽车研发生产基地项目和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扩大品种及汽车零部件建设项目, 上述三个项目总投资额将达到53.83亿元。

  招股说明书(申报稿)显示,公司预计三个项目完成投产后, 每年可为公司贡献的净利润超10亿元,其中锂离子电池生产项目建成投产后, 产能可达每年1.7亿只。预计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约19.55亿元,净利润约1.76亿元, 投资回收期约为2.28年。深圳汽车研发生产基地预计每年可实现净利润约6.18亿元。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扩大品种及汽车零部件建设项目预计每年可实现净利润约为2.14亿元。

  有分析认为, 比亚迪一年期的银行还款额已达113.63亿元, 为2009年度的近16倍, 此次21.92亿元人民币的融资额可能无法缓解这一巨大的财务压力。

  而多数券商对比亚迪的未来持谨慎态度, 认为比亚迪回归A股虽可利于其未来发展,但相对于巨额的投资,本次融资恐难达到真正缓解比亚迪资金紧张的状况。

  电动车前景未明

  分析人士表示, 电动车的受限条件太多,市场基础不好、技术不过关、成本太高、安全性能没标准、配套设施不完善等诸多因素都会让电动车的上路难上加难。

  “你可以留意到年初北汽福田的迷笛电动出租车停运以及4月众泰电动出租车杭州起火事件,厂家虽然给出了解释,但却语焉不详,这些说明了什么,不成熟,这已经不仅仅是市场推广层面的内容了。”该人士表示, 比亚迪这几年在纯电动车上花了很大力气做宣传推广, 但并没有得到销量上的回报。

  不过, 对于比亚迪迅速提升起来的品牌知名度完全是依赖汽车产品的带动,“比亚迪抓住了新能源汽车的概念, 这让它获得了超过其他汽车企业的关注度, 在这一点上,王传福是有先见之明的。”业内人士分析称。

  但必须看到的是,从2008年就开始大肆炒作纯电动车的比亚迪并没有在电动车市场突飞猛进,到目前为止,比亚迪的纯电动车还仅仅处在起步阶段, 远远低于比亚迪之前的预期。

  据比亚迪介绍, 比亚迪的新能源业务已经有了不错的业绩贡献。2010年度,其位于商洛的太阳能基地一期项目的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产品实现销售收入7.59亿元,储能电站销售收入138万元; 其首款双模电动汽车F3DM实现销售收入294万元,E6实现134万元。但相对于传统动力车型动辄过亿的销售收入, 新能源车的这个起步的确难以令人满意, 毕竟这还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才能有这样的成绩,“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自身推动, 比亚迪电动车业务可能会更加艰难。”

  目前, 几乎所有的汽车企业都在瞄着新能源汽车, 但如何打开突破口是个最大的问题。“关键是谁也不愿意当这个先烈,比亚迪、众泰,无非都是试探性的研发、投入和生产, 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非常明确外,对于电动车的前景谁也说不明白。”某不愿具名的民营车企高管如是说。

  “如果市场成熟了,所有的厂家都会蜂拥而上,大家都在悄悄地储备技术,没有谁比谁更先进的问题, 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尤其是当大众、奔驰、宝马等汽车企业迅速切入电动车市场,比亚迪的电动车优势还能残存几何? ”该高管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

(编辑:李欢)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