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车企生存环境恶化?车企老总谈自主发展
三大上市车企一季度业绩分化显著
在购置税优惠退出、油价上涨、北京限购政策出台等因素影响下,走中低端线路的本土品牌压力骤增,销量受阻。上周,三大整车上市车企上海汽车(600104.sh)、长安汽车(000625.SZ)、一汽轿车(000008.sz)先后公布了第一季度业绩报告,与去年业绩都大幅飙升不同的是,一季度上海汽车的净利润大幅增长56%,而后两者净利润则呈现下降趋势,主要因为上海汽车主营为合资的中高端车型,而一汽轿车和长安汽车的主导产品为中低端车型,受市场冲击较大。
文/王灿彬
上海汽车上周三的公布显示,公司第一季度净利润较上年同期飙升56%,得益于汽车销量的增长。公告还显示,截至3月31日的三个月公司实现净利润人民币45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人民币28.8亿元。当季收入增长54%,至人民币967.3亿元。该公司还表示,今年1~3月份共销售汽车106万辆,较上年同期增长18%。上海汽车是中国销量最大的汽车制造商,主要业务来自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上汽通用五菱和上汽乘用车,前三者为国内排名前三的乘用车企业,后者为国内本土中高端车型的领军企业。
一汽轿车同一天公布业绩,公告显示,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滑44%,三个月期间实现净利润人民币3.915亿元,低于上年同期人民币7.011亿元,主要受销量增长放缓以及原材料成本上升拖累,公司除了生产奔腾B70、B50外,还有马自达6轿车,当季收入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84.3亿元增长14%,至95.9亿元。
主要是生产本土品牌的长安轿车则是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时下降。长安汽车上周一公布,第一季度净利润从上年同期的人民币7.96亿元下降至人民币7.223亿元,第一季度收入为人民币81.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人民币91.6亿元下滑11%,公司第一季度汽车销量较上年同期下降2.7%,至538100辆。
对策
上海汽车乘用车公司总经理陈志鑫:
本土品牌进军中高端
上海汽车的乘用车品牌荣威、MG到了收获期,在上海车展上除了公布了首款SUV荣威W5的价格区间为17万~31万元外,还展示了一款代表未来方向的MG5概念车。上汽乘用车的展台不仅在本土品牌中鹤立鸡群,就是和大众、通用同台竞技也不逊色。上汽集团执行副总裁、上海汽车乘用车公司总经理陈志鑫表示,在度过了第一个艰难的五年之后,上汽乘用车在“十二五”的目标是销量要挑战70万辆,并在品质上要比肩大众、丰田。 记者王灿彬
销量不是最主要的
从本土品牌的销量来看,奇瑞、比亚迪冲上50万辆级别,吉利、长城达到了40万辆级别,荣威、MG去年的销量仅为16万辆,目前主力车型荣威550的月销量稳定在5000辆、荣威350稳定在7000辆左右,即使是2015年规划的70万辆,与奇瑞、长城、比亚迪、吉利动辄200万辆以上的销量也有很大的差距,但荣威、MG走出了一条新的模式。
“大家都知道自主品牌的发展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荣威和MG都是定位于中高端的汽车品牌。对于上汽自主品牌而言,销量不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是提升包括自主研发体系在内的核心竞争力。”陈志鑫称。“自主品牌走得很辛苦,是因为从一开始就走了低价低质的路线,而上海汽车自主品牌的起始定位就是中高端,用户对它的衡量标准也更加严苛。”
陈志鑫透露,第三方调研公司的调研评比结果显示,上海汽车的CSI和SSI的评分在集团内部名列前茅,荣威550荣膺中国汽车科技进步特等奖、MG6收获设计大奖等一系列的成果,品牌和产品都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认可,这说明上海汽车自主品牌建设的总体战略是正确的。
从销量来看,上海汽车自主品牌从1万多辆车起步,到2009年的9万辆,再到去年的16万辆,成长趋势非常明显,今年有希望超过20万辆。今年一季度,上海汽车乘用车公司整体销售4.5万辆,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2.5%,相比狭义乘用车市场同期增长13%和整体车市8%的增长,增幅还是比较高的。
品质要比肩大众、丰田
上汽在多个场合公开宣传,荣威、MG的目标不是瞄准国内的本土品牌,而是国际品牌。陈志鑫表示,至2015年,上海汽车的总体销量应该达到70万辆,要全面覆盖主流市场的细分领域。在第二个五年发展中,上海汽车的新品质量应该能够与丰田、大众等国际品牌的同级产品比肩。“上海汽车要力争成为中国汽车行业的领军者,上汽自主品牌要成为强势品牌;这是上海汽车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所应承担的义务和必须要做的贡献。”
丰田、大众无疑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强势的汽车品牌,上汽所称只是在品质上要向两者靠拢,还没有喊出品牌要靠拢的口号。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汽车的研发团队已经超过2000位工程师。和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研发体系不同,上海汽车形成的是自主研发体系,掌握整车集成、动力总成等关键性技术,目前,上汽也为荣威、MG规划了20多款产品。
对策
江淮乘用车总经理戴茂方:
本土品牌走品质路线
江淮敢于和合资品牌叫板
今年第一季度,江淮乘用车销售7万余辆,同比增长17%,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江淮乘用车的“六大系列”中,和悦、瑞风成绩最为抢眼。和悦共实现销售24791辆,同比增长44.2%,瑞风累计销量突破2万辆。江淮乘用车总经理戴茂方表示,江淮汽车走品质路线,并不输于合资品牌,这点已经通过国内外用户的体验得到了验证。 记者李光曼
今年第一季度车市增长幅度明显下降,但江淮乘用车的市场表现还算令人满意,江淮乘用车总经理戴茂方表示:宏观环境对汽车市场总体来说是好的,刚性需求客观存在,今年还有10%左右的增长。“不管是什么样的市场情况,江淮在行业里要表现最好,在好的情况下表现更好,在不好的情况下我们也会比其他车企表现好一些。”
戴茂方的自信来自对江淮乘用车产品品质的信心。“已经有很多客户通过亲身体验,认同江淮乘用车的品牌。”合资自主品牌将对本土品牌形成打压,江淮会不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对于这个说法,江淮乘用车管理方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合资自主是个伪命题,毫无意义,从经济和政治的属性上都决定了这种企业生产不出自主品牌,但不可否认合资自主既打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牌还沾了点洋品牌的光,来势凶猛。戴茂方表示,目前中国的消费环境还是认为自主品牌和洋品牌产品品质有差别,这是一种偏见,江淮要率先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跨越,通过让客户亲身体验产品去改变中国这种消费环境。上海车展上,江淮乘用车与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共同成立了江淮乘用车品质保障联盟,发布江淮乘用车品质保障的公约,以此进一步承诺江淮对于产品品质的追求。
江淮汽车MPV高端产品瑞风二代新产品和畅的上市,让戴茂方越来越自信,他表示,和畅在造型、技术、空间、配置等方面都表现出全面优势,可以与合资高端公商务MPV叫板。戴茂方还表示,本土品牌的品质并不输于合资品牌,国际市场也认同中国本土品牌。江淮在巴西市场取得的重大突破,第一季度乘用车出口业务发力,累计出口10362 辆,同比增长489.4%。江淮有望成为中国自主品牌在巴西出口量最大的企业。
2015年年产10万辆新能源车
戴茂方表示,过去的几年,江淮乘用车重点是在平台的建设和条件的建设,一方面布局产品平台,丰富产品品种,另一方面建设自身的品质和生产保障能力,还有外部经销商网点建设。进入新的时期,江淮会对瑞风、瑞鹰、宾悦、和悦、同悦、悦悦六大产品升级换代,还注重于体验,追求产品的环保和性能的提升。此外,江淮在新能源车方面也在发力,力争在“十二五”末进入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第一阵营。
据悉,目前江淮已具备年产1万辆新能源乘用车的产能建设和产品研发、试验能力,2015年将实现年产10万辆新能源乘用车的产业化规模。今年1月份,江淮首批585辆纯电动轿车批量交付,正式进入私家车市场,开创了全国纯电动轿车规模投放市场的先河,年内还有数千辆纯电动轿车陆续投放市场,至2012年将有超过万辆投入运营。此外,预计2011年底,将再度实现500辆插电式混合动力和悦轿车的投放。
对策
力帆微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张强:
力帆也有后发优势
本报讯 (记者王灿彬)在轿车尚未站稳脚跟的前提下,重庆力帆汽车又匆忙推出了微车。力帆微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张强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作为一个微车的新军,力帆还是有后发制人的优势。因为力帆是个民营企业,具有速度和成本上的优势,他表示,力帆微车的长远目标是进入前三。
国内的微车市场呈现出高度垄断的局面,五菱和长安占据了75%以上的份额,再加上第三名的东风小康,就超过90%以上的市场,留给其他品牌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张强表示,力帆作为后来者,拥有一些优势,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面总结得到一些经验。
他还表示,微车这几年市场就是变化不断的,这也给了力帆一些机会,“比如说12年前中国微车老大是昌河,6年前是长安,现在是五菱,老大都在发生变化,谁都能脱颖而出做行业的老大,我们也希望这样。”张强说,“力帆做摩托车的时候,起步只有20万元,只有嘉陵、建设摩托的二十万分之一,现在看看摩托车的局面是怎样的?”
力帆股份(601777)去年登陆上海A股市场以来,力帆在资本层面上已经解决了问题,张强认为,接下来是吸引人才的问题,一般而言,国内车企在上市后的第二年,都将是一个腾飞年。
今年一季度,微车交叉型乘用车(微面)销量下降了5.60%,似乎没有影响力帆微车,张强表示,今年力帆微车还将实现增长,因为力帆微车去年的基数还比较小,此外微车在乡镇仍有广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