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选车

评论>正文

2011 新能源车回归理性年

http://auto.sina.com.cn   2011年04月12日 14:54   新浪汽车综合  吴迎秋 字号:

  吴迎秋

  前不久,有圈内好友赴美采访、参观,对大洋彼岸新能源汽车的最新发展状况做了一番翔实的考察。归国之后,他不无忧虑地对我说,国内密集发力新能源车也好些年了,但还是比人家落后一大截。

  这种差距其实并不出乎我的意料。去年巴黎车展,我就注意到,各跨国巨头新能源发展节奏之快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大多数企业的新能源战略、战术都已经相当清晰,在一些国家、新能源车已经小有市场规模。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至少5年前,国内就有人提出了“弯道超车”的理论。5年多来,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车的政策和法规,国内的主流整车企业都上马了新能源车项目,相关科研机构设立的研究项目多如牛毛,国家电网、中国石油这样的供电和能源企业也加入了进来,数以百计的电池企业加入了进来,其他的配套企业更是不可计数。但新能源车商业化运营还是没有破题、没有几个老百姓开上了自主制造的新能源车。

  可以说,作为一个话题,新能源车是热门的,作为一场产业运动,新能源车简直是狂热的,但作为一种可用的汽车,国内的新能源车是冰冷和尴尬的。这样的反差在提醒我们,发展新能源车要回归理性、要“降温”。

  理性首先意味着实事求是。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称,“80%以上的电池核心部件需要进口”;除去电池,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车电控技术这项更为关键的技术同样依赖引进,而这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现实差距。所以,新能源车行业首先可能需要从“狂热”的情绪里走出来,认清自己、看清差距,迎头赶上。毕竟,新能源车最终还是用技术说话的。

  理性也意味着战略眼光和开放胸怀。相比技术差距,在战略组织和协同作战方面国内的差距更大。拿电动车行业标准制定这件事来说,各种权力机构、科研单位、整车企业、配套设施承建企业们似乎都表现了参与标准制定的兴趣,各个地方事实上也纷纷制定了自己的标准,但山头林立意味着形不成同一的标准和共识、电动车迟迟不能驶上路面。

  这种局面,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统筹和宏观战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参与各方在标准制定背后的明争暗斗。蛋糕还没做大、就先想着怎么分到更大的甜头。去年成立的电动车“央企联盟”、2009年成立的“T10”,无一不受到外围企业和机构的质疑,这样“画地为牢”的做法一则有违电动车要求开放发展的产业特性,另一个被广泛批评的就是“产业联盟”,是否也是“利益联盟”。

  最近,国家又提出了高达千亿的十二五期间的新能源车投入计划,加上各个地方政府的投入,又一轮涉及数千亿投资的新能源运动将拉开帷幕。但如何把这些钱用对、用好?如何避免盲动与狂热、让产业获得实在的发展?这些恐怕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回顾过去的经验与教训,2011作为新能源车承前启后的一年,回归理性、回归务实、理清思路、重新出发应该是年度的主题。

  当然,理性发展并不排除重点扶持和局部突破。我们目前可能最需要的恰恰是先有一些地区、一些消费者买起电动车、开起电动车,先迈出第一步。在我看,电动车商业化运营应该分两步走,第一步追求可用、能用,先把蛋糕做起来。第二步才是易用、好用,让大家竞争起来,优胜劣汰。所以2011年,对新能源车来说,它的主题是回归理性,但最迫切的期待却是打破坚冰、有所突破。

  4月11日,杭州一辆众泰电动出租车发生自燃。这似乎是在提醒我们,包括电动车在内的新能源车不像传统汽车那样历经了百年的考验,它们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时不我待,让新能源车尽快走出实验室已经刻不容缓。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编辑:阅微)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

可输入140个汉字 新浪汽车 提问 >>

上传附件

上传附件
选择图片

请选择小于2M的jpg,gif,png图片

上传附件

图片正在上传,请稍候...

正在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