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合资自主”
3月26日,广汽本田经过3年精心打造的入门级家庭轿车“理念”S1正式下线。别看这款小车貌不惊人,它头上可顶着中国轿车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第一车”的光环。更值得一提的是,“理念”能否成功,不仅关系着广汽本田未来的发展,更关乎中外合资企业今后的走向。
谈到合资企业未来将会走向何方,先要弄清楚它的起源。以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股权置换为特征的合资企业,在欧美早已有之,其创建目的或为学习对方先进的管理经验,或为共享零部件供应链或经销网络以取得协同效应,还有的是为了进入某特定市场。上世纪80年代蓬勃兴起的中外合资企业,其创立初衷则主要是以市场换技术、换管理、换机制。
我们欣喜地看到,经过30多年的合资合作,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现代企业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营销服务甚至本土化改进等技能,我们已经掌握。但遗憾的是,在一些技术高度密集、产品更新换代较快的行业,产品研发流程、研发标准、研发数据等核心技术,外方并未与中方共享。这显然部分违背了当初市场换技术的初衷,一些企业和行业也因此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
如何在现有合资框架下,打破外方对核心技术的封锁,让合资企业掌握研发技术,不再只是一间加工工厂?广汽本田三年前率先打造合资企业自主品牌的做法,无疑是一个有益的探索。这也就不难解释,有关部门去年出台的新建汽车项目“非自主品牌和新能源不批”的政策,让原本响应者寥寥的“合资自主”,呈现出燎原之势——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等主流汽车合资企业,均已表示将推出合资企业自主品牌。
不过,对于合资企业自主品牌,业内的质疑之声从未停息过。担心和质疑主要有三:第一,“合资自主”会不会是跨国公司迫于政府对新项目审批硬约束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第二,“合资自主”无非是拿跨国公司的淘汰产品进行“整容手术”,中方能学到真本事吗?第三,“合资自主”车型大量上市,会不会成为传统自主品牌的噩梦?
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合资企业自主品牌呢?首先,要明确一点,拥有一个在中国注册、中外双方享有与股比对等权利的品牌,即便未来合资合同到期后,合资双方中的一方撤出,企业变更为外商独资企业或内资企业,中方对品牌的权利都是不会改变的。因此,无论是长久之策还是权宜之计,合资企业推出自主品牌,对中方合作伙伴至少没有坏处。
其次,对于不具备研发职能的合资企业而言,能通过打造合资企业自主品牌,逐步形成以中方为主导的研发能力,培养一批本土化研发人才,当然要比一味引进外方现成产品要好得多。广汽本田执行副总经理姚一鸣曾深有感触地说,当广汽本田研究开发公司的技术人员开始着手开发“理念”S1时,才发现,在研发领域自己原来只是一个小学生,几乎什么都不懂。在外方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三年的艰苦开发,如今,广汽本田研发团队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流程,积累了自己的研发数据库,并且创立了部分研发标准。“接下来的产品,中方研发团队将承担更多的工作,直至我们彻底丢掉‘拐杖’。”
至于合资企业自主品牌对传统合资企业的冲击,长城汽车总经理王凤英说得好,“要成为国际化汽车品牌,就要有胆量与跨国公司竞争。有如此雄心壮志的企业,谁还会怕合资自主品牌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相关新闻
-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