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国内汽车品牌吉利首次公开表示,吉利方面正在参与收购美国福特汽车旗下高端瑞典轿车品牌沃尔沃。据媒体报道,中国汽车企业近期的海外并购总金额已经接近40亿美元。面对着待价而沽的优秀世界汽车品牌和企业,中国企业不动心是不可能的事。2009年,只要国外汽车企业放出售卖消息,必会得到中国车企的积极响应,中国汽车业揣着“蛇吞象”的野心刮起一股“海外并购”风潮。
然而,中国汽车企业的海外并购,几乎没有成功的先例。技术、管理、文化,法律环境等方面的对接,中国企业都不敢说是行家里手。中国车企能否消化好吞下的“名牌”?这个问题成为网民热烈探讨的焦点。
收购海外“甩卖”品牌是中国汽车产业崛起的“绝佳机会”?
一些网友认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导致欧美汽车市场的急速下滑,世界汽车巨头纷纷变卖资产换取现金,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是一次“绝佳”的收购机会。
太平洋汽车网上一篇署名“ycysj”的博客指出,如果能够借助海外并购的捷径,中国车企“走出去”将会减少很多阻力。福特汽车收购沃尔沃公司时的价值是64亿美元,而如今沃尔沃的价值已大幅缩水。“此时的海外并购根本花不了多少钱,而且马上就能生产,直接就能够在美国市场销售,这就解决了汽车出口到美国的技术标准、环保法规等很多问题。”
文章指出,目前来说,中国汽车企业很需要国外公司的技术、品牌、人才以及网络等资源,这可以帮助中国车企更上一个台阶,并提升在世界汽车产业中的地位。不可否认,自主企业虽然近期表现养眼,却并不能掩盖本身竞争力薄弱的事实,从技术、管理到文化,自主企业兼并海外优秀企业面临的问题绝非有钱就能解决的。
“蛇吞象”的背后风险重重
2008年沃尔沃销售额147亿美元,亏损16.9亿美元,反观吉利控股2008年销售42.9亿元,税前盈利9.2亿元。网易博主“刘波涛”在博客里抛出一串追问:用如此庞大的资金去收购一个巨亏的品牌是否值得?过去几年,号称成本杀手的福特汽车CEO穆拉利一直在为沃尔沃止亏,但成效不大,李书福有何妙招让沃尔沃止亏?用庞大的中国市场押宝就能赌赢吗?
文章指出,在福特售卖的几大品牌中,沃尔沃比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更有价值,更关键的是在中国,沃尔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堪比奔驰、宝马,被视为“最安全”的高级车,占有了相当的市场份额。而吉利董事长李书福一直希望能摆脱吉利身上“低端车”的标签,如果能一举拿下沃尔沃这个高端强势品牌,不仅解决了他的品牌心病,而且还可以借沃尔沃在全球的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进行海外扩张。并购沃尔沃显然符合其战略意图。
然而,跨国并购最大的难题不在于生意,而是在于管理。
太平洋网友指出,外国人玩不转的公司,中国企业就一定能够玩得转吗?仅从经济实力相比,吉利与沃尔沃都存在很大的差距,更遑论文化整合、品牌文化、工会组织、生产技术等后续细节了。
一方面,吉利汽车目前在香港上市公司的市值只有5亿美元,而沃尔沃价值30多亿美元,而且接手之后,还要陆续投入大量资金维持运营,这对中国企业来说根本吃不消。另一方面,沃尔沃所在的瑞典是出了名的高福利国家,仅每年的员工福利和劳动保障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且目前全球汽车市场还未真正复苏,若沃尔沃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难免会遇到裁员的问题,而在欧洲裁员的代价是很高的。这些都将给收购者带来很大风险,此外,收购后还将带来管理及文化风险。
收购目的应立足“自身需求”
搜狐博主“枯木龙吟”认为,“沃尔沃”这个国际品牌知名度太高,即使卖给中国企业也会给人一种下嫁的感觉,我们自己则得不到更多的实惠。福特当初成立首席品牌集团时,买下的品牌不止一个沃尔沃,还有低端的马自达和更高端的阿斯顿·马丁,它可以打造技术共享平台,而吉利拿什么技术与之共享呢?
FrankY.Chou也指出,由于福特实施了平台战术,沃尔沃与福特共享技术平台,沃尔沃数据库都掌握在福特总部,收购沃尔沃很可能面临收购了车型而没有收购到平台技术的风险。
“品牌的价值一方面是强大的,另一方面也非常虚幻。”“枯木龙吟”在博文中指出,可口可乐的品牌神话一直广为传颂:即使哪天它全部实体资产没有了,也可以很快恢复,因为最值钱的是它的牌子。但是,在汽车界,我看到的更多的现实是:无论曾经多么辉煌的品牌,可以在一夜之间消失,比如大宇,比如奥兹莫比尔。
“我们并不是要关上跨国收购的大门,但一定要清楚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适合自己的才最重要的。如果只是冲着所谓的品牌价值,并购风险将不可估量。”总之,中国企业的海外“抄底”,关键在于能不能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以及提升品牌的发展空间。 (本报记者肖婧整理)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