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上海车展,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汽车工业史。站在金融海啸的风口浪尖上观察,今年的上海车展多少有些不同。
2008年,因次贷危机诱发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下滑,整个世界变得危机重重。积习难改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相继蒙难,中国成为全球汽车厂商的一块“诺亚方舟”,除了少数因为在中国遭遇彻底失败的品牌不参加本届车展外,凡能生产汽车的世界汽车厂商几乎都要来上海“赶集”。
这很正常。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了23年的持续增长,从1985年的不足1万辆一路攀升至2008年售出的将近600万辆乘用车。据乘联会统计,今年第一季度的乘用车销量超过217万辆,较去年同比增长18.9%,在商用车方面,依中汽协统计的汽车批发销量,一季度同比增长2%,中国车市几乎看不到任何减速的迹象。
持续增长的车市场,是促成本届成为史上规模最大车展的主要动因。
发出谋求合作的声音
上海车展始于1985年。这一年3月21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汪道涵成功地争取了上海车展的举办权,首届上海车展也被视为这座城市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上海车展也是中国最早的专业国际汽车展览会。此后,逢单数年举办,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二届。首届这展的明星只有一个,那就是后来驰骋中华大地的桑塔纳轿车。
当时的报道称,“这是一次展示80年代汽车工业新成就、谋求汽车工业交流与合作的盛会。”
“谋求合作”表达了中国汽车希望与世界接轨的渴求。这一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8年,中国汽车工业刚刚打开国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85年全国汽车产量43.72万辆,其中,轿车仅0.9万辆。
此后的每一届车展,国内某厂商与国外某品牌签约都必然进入当年的汽车工业史大事记。
竞争:合资的“天堂”
“2005年,上海车展将全面走向世界”,中国汽车贸易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侠说,第11届车展是中国车展首次以国际A级车展身份推出。2004年6月,上海国际汽车展顺利通过了国际博览联盟(UFI)的认证,成为中国第一个被UFI认可的汽车展。
2003年中国车市“井喷”,高达20%的增长率让国际汽车厂商为之震惊。这一年,中国汽车产量207.08万辆,较上一年109.2万辆几乎增加了一倍。国际汽车巨头纷纷将高层管理人员派往中国,以寻找更多的可能机会,这一现象至2005年的上海车展达到顶峰。
2005年4月举行的第11届上海国际车展,吸引了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1036家厂商踊跃参展。其中,国际汽车巨头6+3和中国主流汽车厂均大规模参展。
2005年3月,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在上海发布的“关于中国汽车工业的调查报告”中认为,中国汽车制造商注定要成为全球汽车市场上的真正参与者,因为中国汽车工业规划的核心是发展本国品牌。
当时,笔者以为,只有当中国自主的汽车品牌集体发出强音的时候,上海车展才会真正成为一个城市品牌,与五大国际车展并肩分享这一荣誉。
新舞台:提升自主信心
今年4月,第13届上海车展如期举行,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东风汽车公司来了”,此前,东风公司整体参加仅限于官方色彩浓厚的北京车展,这一次全因为其推出了自主品牌的乘用车品牌——东风风神。
本届上海车展上,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广汽、北汽等国内六大汽车集团首次齐聚上海车展,并均推出了自主品牌,这也成就上海车展史上以中国汽车集团第一次以集体形式亮相的盛举。
这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受经济危机影响,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汽车市场均感受到了阵阵寒意,欧美厂商纷纷退出不久前举办的东京车展,伦敦车展也因为经济不景气而撤销,美国政府在注入第一笔资金后拒绝对通用、克莱斯勒的援助,更让这些厂商对中国车市场充满希望。因为国际形势的变幻,本届车展也将进入世界汽车工业史。
陈云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