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际油价“华丽转身” 电动车何去何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1月12日 13:50  车世界·汽车产经报道

  电动车何去何从

  本刊记者 刘 强

  今年6月,布鲁金斯学会和谷歌联合举办的一场电动车研讨会,取得了巨大成功。对电动车感兴趣的人们蜂拥而至,人数超过预期的四倍。最后,主办方不得不求助消防部门,将一部分人“请”出会场。

  在此次会议上,与众多为电动车摇旗呐喊的代表不同,比尔•雷纳特,这位参与设计普锐斯的丰田工程师却警告对电动车充满期待的人们:不要盲目乐观。

  “如果国际油价跌至60美元/桶或者70美元/桶的时候,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对电动车的热情还会持续吗?又或者我们会再次回到老路上去?”比尔•雷纳特这样说。当时,国际油价还保持在130美元/桶左右,他的话自然是被当成了天方夜谭。

  油价“华丽转身”

  然而,比尔•雷纳特不幸言中了。就在他说完这番话后四个月内,国际油价经历了一次“华丽的转身”,大幅下挫,一度跌破60美元/桶。

  10月24日,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召开紧急会议,将原油日产量自11月起削减150万桶。这是欧佩克自上次减产50万桶之后的再次减产。欧佩克采取这一举措旨在挽救油价跌势,但消息发布后,纽约原油期货却应声下跌。

  11月3日,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宣布,10月份美国制造业活动指数从9月的43.5%降至38.9%,受此影响,当日国际油价再次下跌。

  尽管可以找出很多研发电动车的理由,但是高油价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油价可以“剧变”,但是它所带来的后果却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显现出来。油价高涨的时候,通用、三菱、雷诺-日产、丰田等汽车制造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电动车计划。但是,正如比尔•雷纳特所说,任何一款新车的研发都需要至少五年的时间。到那个时候,油价会怎样?消费者的需求会怎样?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确定的答案。

  EV1的前车之鉴

  “下跌的油价会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新能源汽车似乎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能源领域风投公司Good Energies的常务董事格雷格•卡茨说。

  这种“错觉”并不是第一次出现。1996年,通用研发了一辆名为EV1的电动车。通用在该车型上投入了3.5亿美元,在促销活动中亦花费了很大力气。但是,2000年,通用却决定停止制造EV1。此后,通用在亚利桑那的沙漠中销毁了大批库存的EV1电动车。为此,好莱坞导演克里斯•佩恩还专门拍摄一部颇具悲情色彩的纪录片《谁杀死了电动车》(《Who Kill The Electric Cars》)以“祭奠”EV1。

  对于杀死电动车的“凶手”,各方有不同的看法,克里斯•佩恩认为是汽车巨头和石油巨头的合谋,而通用给出的理由则是“缺乏公众支持”。其实,“EV1之死”与20世纪90年代末的油价下跌密切相关。在当时低油价的背景下,技术并不是非常成熟的电动车是根本无力与内燃机汽车抗争的。

  技术才是关键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10月9日刊上有一篇题为《技术归来:没有死去,只是暂停》的文章,作者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些以前不被看好的技术却出人意料地复活了。

  电动车技术似乎也是这样一种复活的技术。20世纪90年代末油价的下跌和通用EV1的停产,似乎意味着电动车的末日已经来临。但是,随着油价的陡增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电动车似乎又神奇地“复活”了。

  从电动车的“生生死死”中,我们可以看出,包括油价在内的外部因素始终起着主导作用,然而电动车本身的技术却似乎没有多大的进步。无论从续航里程、电池耐久性等方面,与EV1相比,似乎都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能够大规模量产的商品大都是“物美价廉”的。“物美”指的自然是产品本身的价值,而“价廉”首先要求的就是低成本。要达到这两个要求,靠外部因素是远远不够的。提高技术水平,增加自身价值,降低量产成本才是关键。倘使电动车在价格和实用性等方面都优于内燃机汽车,那么,无论油价如何变化,消费者肯定会坚定地选择电动车。

(编辑:王禁)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