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秋冬季节也要防范高速公路爆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16日 07:23  大河网-大河报

  

□记者辛渐通讯员胡书东

  记者近日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在高速公路上有46%的交通事故是由轮胎发生故障引起的,其中爆胎一项就占轮胎事故总量的70%。特别是夏天高速公路上的爆胎事故频频发生,另外秋冬季节,也是高速公路爆胎易发期。汽车一旦爆胎,很可能造成车毁人亡,对驾驶员的行车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交警部门提醒,高速行车,要注意防止爆胎。

  [高速公路 常见爆胎]

  10月9日,在距离连霍高速郑州东站6公里处,一辆豫J68***银白色轿车停在路边,车主在车旁焦急徘徊,柳林大队高速交警巡逻车发现车主,询问情况后,才知发生爆胎,民警马上做出紧急措施。

  其实,在高速公路上并非稀罕事。十一黄金周期间,记者分别来到京珠高速、连霍高速、郑少洛高速、二广高速、郑汴快速路、洛阳栾川旅游快速路等路段,对这里的爆胎事故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发现爆胎事故比较常见,两天时间就发现了7起爆胎事故。小轿车主要集中在一些相对破旧的车辆上,轮胎磨损严重,有些已经没有胎纹,却仍然在使用。大货车主要出现在一些超载的车辆上,这些车轮胎大多有伤痕,有些已经裂开,却仍然勉强使用,且承载着巨大的重量,爆胎在所难免。“预防爆胎很重要,平时注意对轮胎保养,要经常检查轮胎,检查是否达到磨耗标志(花纹沟深度)警界线,正常使用的轮胎磨耗到此标记就应及时更换,经常检查轮胎是否有损伤,比如是否有扎钉,割伤,发现损伤的轮胎应及时修补或更换。至少每两个月检查一下气压,不能只用目测其下沉量,如发现气压不足,应查找漏气的原因,起到消除隐患的作用。”柳林大队王哲副大队长介绍说。

  [如何防范 爆胎事故]

  河南裕华福源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负责汽车售后服务工作的海国章副总经理指出,防止爆胎要注意加强轮胎的保养,并要定期更换轮胎。当轮胎逐渐磨耗、钢丝层渐渐疲劳、胎面老化之时,它的性能也必然减弱。车主更换轮胎尽量4个轮一块换,如果磨损程度不同,尽量把新胎放在前两个轮上。在驾驶前后,要注意经常检查胎压,包括备胎的胎压,特别是夏天,轮胎与滚烫的地面接触,若胎压较高,很可能导致爆胎。另外,要注意轮胎的承载能力,切勿超载。还有,要留意一些爆胎之前的预兆,如果转向盘突然不正常摆动,轮胎冒烟等等,就立即下车检查,提前做好爆胎的应变工作。另外,在长途、高速行驶中,应尽量避免急刹车,因急刹车会使胎内“容量”变小,胎内压力增大,引发爆胎。最后是严禁超速行驶,汽车轮胎有一种“驻波”现象,经常出现在超速行驶时,这种现象可以使胎温迅速升高,加快橡胶的老化速度,易产生脱层和爆裂,导致爆胎。

  随着科技的进步,优先选用子午线轮胎、采用低压胎等也是预防轮胎的好办法。子午线胎胎体较软,带束层采用了强度较高、拉伸变形很小的织物帘布或钢丝帘布,因此这种轮胎抗冲击能力强,滚动阻力小,消耗能量少,最适于高速公路上行车。目前轿车、载货车普遍采用的低压胎,弹性好、断面宽、与道路接触面大、壁薄、散热性好,这些特点提高了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和转向操纵稳定性,大大延长了轮胎的寿命,防止了爆胎的发生。特别值得提醒的是如果驾驶员发现由于气压过高造成轮胎过热,绝对不允许采用放气、往轮胎浇冷水的方法来降低温度,这样做会加快轮胎的老化速度,大大降低轮胎的使用寿命。遇到这种情况只能停车自然冷却降温、降压。对于胎压过低,驾驶员要及时充气,并检查轮胎是否有慢撒气现象,以便更换气密性好的轮胎。

  近些年来,随着道路交通状况的改善,汽车的行车速度显著提高,特别是在高速公路上,高速行驶的汽车一旦发生爆胎,就很可能会带来一场车毁人亡的恶性事故。因此,驾驶员要对频频发生的爆胎事故给予高度重视,要根据汽车所处的气候、地形条件具体分析爆胎原因,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工作。

  [高速爆胎 原因有四]

  据王哲副大队长介绍,造成汽车爆胎事故有四个原因,一是轮胎气压过低,车轮的下沉量增大,径向变形量增大,胎面与地面摩擦增加,滚动阻力上升,胎体的内应力也随之上升,造成胎体温度急剧升高。二是轮胎充气过量。通常来讲胎压标准值应该是轮胎标记上最大载重、速度时胎压的80%至100%。三是轮胎安装错误,包括车轮不平衡,和前轮定位不当。四是轮胎缺乏必要的维护,如果不对轮胎进行换位和保养,轮胎就会出现磨损不均的现象,容易形成薄弱处,导致爆胎。

  高速上爆胎后,更换轮胎时,一定要摆放上三角警示牌。

  来源:

(编辑:桑之未)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汽车轮胎专题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