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国际化只是时间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5日 17:32  21世纪经济报道

  罗兰·贝格七大合伙人纵论中国:

  国际化只是时间问题

  WTO年终特刊(六)

  本报记者丛刚北京报道

  依托潜力巨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中国不仅成为全球汽车巨头竞相争夺的焦点,同样也可能成长为巨头们未来最大的对手。

  2005年,中国汽车市场以592万辆的规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市场,并以20%左右的高速增长态势坐稳自己的“全球第二”位置,预计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将达到700万辆的规模,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汽车市场。

  就在全球的汽车巨头争相抢夺中国汽车市场的蛋糕时,中国本土的汽车企业也开始刺痛巨头们的神经,奇瑞、吉利、华晨不仅在中国市场,也开始在中国以外的市场分食巨头们的市场份额,而更让巨头们担心的是,在中国舆论的压力下,之前充当巨头们争夺中国市场棋子的中国国内的汽车巨头们,也开始把“自主汽车”付诸行动,争先发布自己的“自主汽车”计划。

  从早期中国民营汽车企业“散兵游勇”式的狙击,到现在一汽、上汽这样的中国汽车“正规部队”的集团军参战,巨头们意识到:中国汽车的国际化已经加速到来。

  “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的汽车制造商,有机会进入低成本汽车市场。我认为,中国汽车进入全球市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只是多快和多久的问题。”

  第九届北京车展期间,不只是跨国汽车巨头们的全球总裁乘专机飞抵北京,全球顶尖咨询管理机构罗兰·贝格来自底特律、慕尼黑、东京、莫斯科等7位全球合伙人也集体造访北京,不只是发布了《全球低成本汽车行业研究报告》,他们更希望来切身感受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速度。

  其间罗兰·贝格国际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全球合伙人郑豫、(北美地区)全球合伙人WimvanAcker和ErkutUludag、(欧洲地区)全球合伙人RalfKalmbach、(东京)全球合伙人KenMori、(俄罗斯)全球合伙人

  Uwe分别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和采访,对于全球产业链下的中国机会以及中国汽车企业的“走出去”战略,罗兰·贝格的全球合伙人们谈出了自己的意见。

  中国机会真的来了?

  《21世纪》:北京车展期间,罗兰·贝格发布了《全球低成本汽车行业研究报告》,发布这个报告的背景是什么?

  郑豫:上一届的底特律车展期间,吉利汽车的参展令美国汽车三巨头震动、令底特律震动。当初美国汽车企业就是对日韩企业太放松了,才导致了今天的世界汽车业的格局。对于是否开始行动,以及如何行动,三大巨头做得还不够,我们的报告就是要提醒他们。

  WimvanAcker:他们虽然危机感很强,因为日韩企业的进入就是例子,但是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福特、通用是否有生产低成本汽车的想法。

  《21世纪》:中国汽车企业有机会进入这一市场吗?

  WimvanAcker:我们预计的未来1800万辆的低成本汽车中,主要数量的增长来自于中国和印度以及俄罗斯市场,但是在欧美市场低成本汽车增长慢,但正基于这一点,所以美国、欧美及日本三大市场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但是市场是不一样的,中国、印度和俄罗斯需要价格最低的汽车,价格是关键因素,在欧美市场,汽车的成本增长很快,比工资的增长速度要快,这意味着欧美对低成本汽车是有需求的,但现实是他们已经习惯了现有汽车的性能、外观以及动力等,重要的是配置要高,质量要高,设计要有吸引力。

  郑豫:美国有很大的二手车市场,市场巨大,这表明,低成本汽车肯定会有市场。人们会选择低成本汽车,在美国买车的人分为两个阶层,一般大众阶层会选择买二手车,但是如果能够提供保修服务,他们肯定愿意选择低成本汽车。中国和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的汽车制造商,有机会进入低成本汽车市场。我认为,中国汽车进入全球市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只是多快和多久的问题。

  RalfKalmbach:未来全球轿车的增长大概在1%左右,而低成本汽车的增长我们预计在4%,这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讲,是个很好的机会。

  出口须做好家庭作业

  《21世纪》:目前中国汽车产品进入欧美市场是否成熟?我们需要多久才能真正进入这一市场?

  郑豫:这个很难评估,中国汽车先要达到美国或欧盟等的法规和标准,我认为是不难的,只要是肯出钱提高质量,这个完全可以办得到。

  困难的地方在于,中国汽车目前的品牌不成熟,营销网络不成熟,这肯定是需要时间的,至少需要两三年的时间才能建立起来。

  WimvanAcker:我们看到,本届北京车展与去年的上海车展差别很大,看到了中国汽车工业水平的提升,但国内企业展出的都是基本型的汽车。我们看到了吉利的车,喷漆、设计都很不错,终有机会进入低成本汽车这样的市场。

  RalfKalmbach:再过10年,中国的汽车质量将会很可靠,再过20年,可能会出现大的汽车集团,在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1世纪》:中国汽车出口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郑豫:一定要针对目标市场开发出适合的汽车,这一点中国车企还很难办到,就是产品一定要有针对性。同时,中国汽车企业长期以来一定要有一个核心,区别于日本的混合动力、精益生产等,中国汽车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现在中国汽车企业在这方面还看不太清楚。

  KenMori:中国企业有机会进入北美市场,但是中国企业必须要吸收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和教训。

  Uwe:中国企业在俄罗斯市场有很好的机会,但一定要先做好家庭作业,然后出口到俄市场。

  ErkutUludag:要先了解市场的需求,然后再去做。

  《21世纪》:能给出具体的建议吗?郑豫:就是我们提到发展的三个关键元素构成的战略体系,产品(Car),服务(Care)以及品牌(Core)。

  Car就是汽车产品,是否有针对目标市场推出适合的车,产品一定要有针对性;Care就是服务,要依靠服务来赢得和保持住客户,它应该包括融资、租赁、保险、保修和紧急救援等方面,实现本土化的服务配套体系,这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是最大的挑战;Core就是品牌,品牌是信任的象征,它将给消费者提供消费导向。

  同时,在低成本的汽车生产上,能否实现全球的平台共享,在标准化方面是否有一个策略,把全球最廉价的资源整合,这也是很重要的。

  《21世纪》:您认为本国市场重要还是出口重要?

  郑豫:中国市场已经足够大,只有中国的消费者对汽车的要求越来越高时,才能推动汽车的出口,本国市场一定是汽车企业的主力,只有本国市场做好了,才能支撑出口。

  竞争者印度

  《21世纪》:在你们的报告中,认为中国和印度的汽车企业可能崛起,印度和中国将有竞争么?

  郑豫:印度将来在国际汽车市场上同中国汽车展开竞争是必然的,从目前的情况看,印度汽车的制造质量还是要高于中国汽车制造质量,而且印度汽车在自主研制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认为,在低成本汽车市场上,中国和印度将展开直接竞争。

  RalfKalmbach:中国企业目前还只是生产汽车,还没到创立品牌的阶段。

  WimvanAcker:还有就是品牌和服务的关系,因为服务、保险、融资以及移动性的服务,对于向大众等这样的企业来讲,他们可能更具备服务的能力,同时还有品牌的关系,是品质的保证,他们也将是中国汽车的有力竞争者。不过中国汽车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品牌,也可以购买品牌。

  《21世纪》:2007年中国汽车市场还会持续增长吗?

  郑豫:国内政策环境的不断向好,而且需求基础很大,我是非常乐观的,今后5年内会保持15%-20%的平均增长率是正常的。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