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欧佩克扩容在即 石油消费五国商议加强联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3日 09:22  经济观察报

  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消费国在石油战略储备合作上达成了数项一致。

  12月16日,中国、印度、美国、日本以及韩国五国能源部长聚会北京,占世界石油消费45.2%的这几个国家,声明将加强战略石油储备合作,促进全球能源安全。

  石油战略储备是消费国应对油价波动的主要武器。

  与此同时,欧佩克(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马上将会进行其30年来的首次扩军。

  2007年1月1日,非洲产油大国安哥拉将加入这个俱乐部。

  这使得这个组织的产油量份额在全球上升1.6%。今年11月,安哥拉刚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来源地。

  现在,面对全球石油定价权的争夺已经日趋激烈,而全球能源定价秩序面临新一轮的调整。

  谋建石油储备合作机制

  “这是五大石油消费国首次坐下来探讨原油定价问题,”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童莉霞说,“但也说明一种石油消费国欲加强联合,从而平衡欧佩克的趋势。”

  12月16日,中国、印度、美国、日本以及韩国五国能源部长聚会北京,发表了《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美国五国能源部长联合声明》。声明指出,“如何确保充足、可靠、环保和价格合理的能源供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我们面临的共同挑战。”五国呼吁加强战略石油储备合作,促进全球能源安全。

  2005年,五国石油消费总量约为17.37亿吨,占全球的45.2%。

  某种程度上,石油储备除解决自身供需外还是平抑石油价格的工具,因此石油储备的合作被赋予了特别意义。

  欧佩克35年来也首次“扩军”。

  新军加盟意味着,OPEC的国际影响力再度提升,原油定价方面更加具备话语权优势;仅是安哥拉和苏丹就可能令OPEC在未来两年内的日产量增加300万桶。

  厄瓜多尔和苏丹等国也都曾表示有意加入欧佩克。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16日的会议上倡议,五国应充分利用亚太经合组织能源工作组、国际能源论坛等多边对话与合作机制,加强能源发展现状、政策取向、战略规划等方面的交流,促进信息交流共享,使各国加深了解、增信释疑。

  美国能源部助理部长卡伦·哈伯特12月20日曾表示,五国能源部长会议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还可能接下来举行五国能源部长会谈。

  “但中印还没有建立起战略能源储备体系,日本韩国能源产量很少,所以抗风险能力比较弱。由于中国在积极考虑加入IEA(国际能源署)和其它国际性的能源及金融机构,故这次会议重要议题之一是彼此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合作。”国际能源与全球发展中心负责人李月说。

  设想“OPIC”

  “中国本身是资源国,但同时又是石油进口国,其实有条件在世界贸易格局中掌握一些话语权。”国土资源部油气资源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车长波说。

  然而,中国乃至其他石油消费大国如印度、韩国等都对国际油价没有发言权。尽管,2005年中国共消费原油3亿吨,占世界总消费量的7.8%,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全年进口原油约1.2亿吨,居全球第三。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国际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一度陷入了高买低卖的不利局面。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胡国松说,应充分发挥消费大国的需求优势,融入全球定价体系,争取定价的参与和调控能力,以大宗石油消费国的地位,影响价格,化解风险。

  中国社科院能源专家管清友说,五国合作还有欲建立一个对应于OPEC的石油进口国组织(OPIC)的设想,石油需求国家从而得以改变价格被动接受者的地位。

  此设计也被中海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提及过。OPEC产销全球40%的用油,因而拥有定价权。若将目前世界前十位的石油进口国和地区组织起来,其石油进口总量就与OPEC的产量相当。如果建立OPIC与OPEC的利润分成机制,这样就能增加OPIC的内部协调和对外谈判能力。

  中国地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张意翔说,要想改变现状,其实还应发展石油期货市场,掌握石油价格定价权。中国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在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比重上却达不到0.1%,这就要求中国积极发展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参与石油价格的制定,规避价格波动风险。

  但在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杨闯看来,世界能源安全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就能源安全进行外交对话与合作的结果。只有通过外交对话,各国政治领导人主观上认可构筑能源“和谐大环境”的本质,方能构建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之间的能源国际秩序。(本报记者 欧阳小红 北京报道)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