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榜理由:在江淮工作了38年,把大半生都献给了江淮;带领这个企业实现了14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在没有轿车项目的情况下稳稳的进入了中国汽车企业10强。
上一次见到左延安是在今年的“两会”期间,他在下塌的宾馆内轻描淡写的给记者讲述了江淮的战略。他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一个瘦弱的老人,温和而又慈祥,但是在言语中透露着阳刚和坚定。
在他接听一个电话的时候记者看见他使用的手机是MOTO的V3,而他的经营思想就如同他使用的手机一样前卫、时尚,这是一个有理想又不乏情趣的企业家。与共和国同龄的他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1968年开始曾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服过6年兵役,后来又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读研究生。
1978年他来到了江淮(当时称江淮汽车制造厂),从普通员工做起,先后历任综合计划科副科长、厂办主任、总经济师、副厂长等职务,1990年起任厂长兼党委书记。1997至今任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兼党委书记,1999年10月升为董事长一直到现在。
而江淮正是在他的带领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江淮汽车制造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64年,前30年的产量仅1万辆,但2001年超过5万辆,2004年超过10万辆,2005年超过15万辆。成长期的企业由于基数小,前两到三年高速增长非常正常,但是江淮从1991年开始连续14年的高速增长绝对是奇迹。
支撑这些奇迹的,是左延安亲手搭建的企业文化“江汽大厦”,是业内十分有名的学习型组织,是系统思考、团队学习、协调平衡的超前理念。
中国汽车界不乏黑马,比如北汽的异军突起,比如长安曾挤掉东风成为中国第三大,相对比较起来净资产31亿元、综合产能20万辆、员工1.1万人的江淮显得很一般。在排名前10名的集团中,惟有江淮没有轿车。然而没有轿车项目的江淮不仅远离了生存难关,而且顽强地进入主流阵营。当业界开始流行中国汽车3+9说法时,江淮从20名开外迅速跃居第11位,当有人推断中国汽车最终只能存在10家以内大集团时,江淮已位居第8位。2005年的汽车市场总体平平,全国14大汽车集团多数业绩下滑甚至亏损,而江淮的增幅却高居榜首。
在细分市场上江淮的业绩更加喜人:轻卡2003年行业第三,2004年位居第二,其中康铃和威铃系列轻卡的市场占有率为行业第一。2005年轻卡进一步拉开与追随者的距离,缩短与第一名的距离,出口量连续3年全国第一;中型客车保持全国市场第一;轻型客车2004年由国内第八跃居第三;商务车2003年销量进入市场三甲,2004年全国销量第二,2005年全国第一;从1996年开始,客车专用底盘一直稳居市场占有率第一。
江淮上轿车项目的计划也已经运作了多年,尽管目前还没有最终落实,但是左延安却一直表示“当桃花开了的时候,春天也就到了”。
本刊记者 韩伟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