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记者在刚执掌华晨半年的总裁祁玉民脸上,又看到了振兴这个屡经坎坷的企业的信心。这一天,中国第一款应用涡轮增压技术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发动机在华晨量产。
有人说,如果几个月前骏捷上市对华晨有力挽狂澜的意义,那么这款1.8T发动机量产的意义则远超出了一个企业本身。
据介绍,这个发动机项目于2001年实施,但由于各种原因,直到2004年12月才开始加快推进。按照华晨的思路,将一次规划,滚动发展。在1.8T发动机之后,华晨还将推出1.8L、1.6L和2.0L的可变气门发动机。
“得发动机者得天下”,对崛起中的中国自主品牌轿车来说,有一款能与世界先进水平比肩的发动机尤为重要。在华晨之前,已有自主品牌轿车企业在核心总成上实现了突破,但却尚未将发动机的顶尖技术拿下。低价、低端,似乎成为自主品牌的宿命。
涡轮增压,以小排量、小油耗实现大动力,在环境和能源问题突出的今天已是世界级轿车企业“论英雄”的本钱。不过,国内市场上的同类产品一直被跨国公司垄断,而华晨1.8T的量产,标志着自主品牌核心技术不仅实现了突破,而且是在高端上实现了突破。
“顶尖技术”,这是与会的多位车界“大腕”对这款发动机的评价。满足欧Ⅳ排放标准、全铝紧凑型结构、单缸4气门、双顶置凸轮轴、涡轮增压及中冷、可变配气正时、电控多点顺序燃油喷射等等,从多种技术的应用及参数上看,皆达到了国际发动机技术顶尖水平。“从参数上看,这款发动机超过了德国大众公司同类产品。”清华大学宋健教授肯定地告诉记者。
“1.8T发动机的研发成功使华晨进入新发展阶段,华晨汽车从此将开辟自主品牌汽车装配自主发动机的新天地。”祁玉民难掩激动和对这款发动机的厚望。他计划,今年生产1.8T发动机5000台,明年2.5万台,后年生产5万台,在快速量产的同时降低成本,并在2010年将现在70%的本地化率提高到98%,市场占有率10%,并小批量出口。
直率的祁玉民还透露:“1.8T发动机的市场不仅在华晨内。”能感觉到,这位上市公司的董事长,甚至还为这个两期投资共约13亿元的发动机厂做着不排除上市可能的打算。
为了在自主品牌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华晨这次走的依然是一条“联合开发”之路,不过华晨强调,这次是“既有产权也有知识”。华晨副总裁赵福全在台下对记者笑言:“要去接受你们的挑战了。”的确,他又被问到了“自主研发的比重有多大”的问题。“世界上能干发动机的公司不仅FEV一家,但我们自主决策选择了FEV的技术路线,自己考虑成本和到底怎么做。”他说,“涡轮增压、激光切槽等这些1.8T发动机特有的关键技术,在研发过程中我们都掌握了,并在此基础上正研发进气可变系统、汽油直喷技术。”
据了解,通过这款发动机的研发,华晨培养了一支40人的团队,在向工程转化的过程中,工作基本都是华晨自己做的,尤其是耐久和整车撞击等试验。
然而,在祁玉民看来,“联合开发”的结果只是“作品”,能否将“作品”转化成“商品”才真正考验华晨的能耐。除了要选择好供应223个零件的60家供应商,并建立符合ISO/TS16949的质量控制体系,成本问题也是个重大课题。
“我一直在研究1.8T发动机的批量问题,产量从2.5万台到5万台成本会大幅降低,过了10万台就又降一个幅度。要在企业利润和销售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明年会给大家一个答案。”量产仪式结束,祁玉民将悬念和期待一起留了下来。本报记者 胡轶坤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