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孙辈的故事
彝海边的森林叶落叶长,湖水碧波荡漾,不知不觉,70年已经过去了。
时间对于大凉山和大凉山深处的这片湖水来讲,似乎并不具备什么特别的含义,这里的人们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管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但是这里的历史只记录了不多的几件大事。
首先是刚解放的时候,头人这个称呼不存在了,刀耕火种的彝人慢慢学会了用汉人的办法种庄稼;
再有,就是最近几年因为推进环保政策,山里的猎枪受到了严格的管制,今后的彝人怕是难出好猎手了;
最近的一件大事是2005年,冕宁市隆重纪念彝海结盟70周年,市里落成了一个宏伟的红军广场,彝海边也修建了新的纪念馆。
在我们的采访车在大凉山的沙石路上跳舞的时候,纪念馆的讲解员沙玛依姑正在崭新的馆舍里巡视。
沙马从小就听父亲讲述过刘伯承、小叶丹和爷爷的故事,当年迈的父亲用苍老的声音描述那个金色夕阳下的场景时,小小的沙玛依姑每每会深深地被感染,尽管老人的感叹他并不能够完全体会。
在父亲的口中,在这片湖水边立下誓言的那两个男人都是真正的汉子,而他们的誓言也为今天的大凉山千万彝人在造福;至于那至今被人们传颂的两个名字,连带祖父本人,更是受到村人们由衷的尊敬。
沙马依姑因此很熟悉彝海结盟的每一个细节,熟悉到小小年纪,就会对着远道而来的探访故地的人们说出几段故事。
后来长大了,他很明白地知道,这个场景已经成为祖父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一个普通彝人参与创造历史的辉煌。只是,他没有想到,他的生命也与这个场景联系到了一起,而且,越来越紧密。
彝海结盟纪念地一直受到冕宁县政府的良好保护,包括彝海周边的环境也一直是令人赞叹的洁净优美。1980年7月,这里被确立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了纪念馆;1986年,会说汉话的沙玛依姑成为了讲解员。
沙马的同事们陆陆续续地来了,又陆陆续续地走了;来的原因很明显---这里有一份正式工作,走的理由也很充分---这份工作太寂寞。
除了每年的几个纪念日,来这里的人并不多;就是专门走红色旅游线路的团队,很多也把大凉山视为畏途。
彝海的手机信号极不稳定,绿色的群山毫不犹疑地把繁华甚至寻常的“人烟”隔绝在外。早年间的居民差不多都搬出大山了,而这里距离最近的公路也有7公里险峻的盘山道,在最初公路没有修好或者是雨季塌方断路的时候,这个美丽的湖泊就成了一个孤岛。即使是现在,下一趟山也并不容易。
沙马也离开过,但他是唯一离开又回来的一个。
祖父已经故去了,但祖父的故事还活在沙马心里。沙马觉得,祖父会希望自己留在这儿。
20年来,彝海边的日出日落成了沙马最常见的风景,风景见多了,就没有什么惊讶与感动,但是,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力量。
沙马无疑是感受到这种力量,并最终听从她召唤的。这种选择让年轻的沙马在这里走到中年。
每天,沙马就守着这片湖水和湖水边的三块锅庄石。他很清楚,70年前,刘伯承、小叶丹和祖父各自坐的位置;锅庄石边,是两个不同年代树立的纪念碑:“这个是80年立的,胡耀邦题的字;那个是新的,江泽民题的。”
“雕塑上那个是您祖父呢?”
“右边,半蹲的那个!”
2006年4月20日中午,当我们的勘路小组在彝海边见到沙玛依姑的时候,我们的对话就是这样开始的。此次,大部队的采访,记者们的问话居然也是如此。
我门早就从冕宁县委宣传部听到了沙马的故事,但因为要赶着去往60公里以外的大渡河,我们和沙马一块待了还不到一个小时,沙马的话并不多,言语之中的紧张几乎无法掩饰;但是,身后乡人对沙马的赞美却由衷而且热烈。
其实根本就不用问什么了,在沙马的心中,70年前的誓言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只不过现在盟誓的一方已经悄然换作他本人,而另一方就是这片湖水和湖水讲述的彝海故事。
这天晚上,第三军团的队伍直到21:00才进入大渡河边的汉源县宾馆。在大堂的时候,突然有人提起了沙马;我们知道,他依然会独自住在寂静的深山里,守着那片湖水、纪念碑和锅庄石,也守着刚刚落成的纪念馆:“不敢大意啊,新馆,防盗还在调试,好多的文物啊---”
附:
1,小叶丹的后代大多还留在凉山,他的孙子沈建国在西昌安检局工作,外孙伍龙在北京;
2,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同意若干年以后再来彝海,带着自己的孩子。我们会在湖水边告诉他们彝海结盟的故事,让他们知道一段历史,更了解一种作为男人所应有的品格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