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对品牌、品质夸大宣传甚至误导的躁动年代,一汽奔腾在看不见的产品内在品质上默默耕耘。
当碰撞平台载着奔腾轿车风驰电掣冲向碰撞柱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都已揪到了嗓子眼,电石火花之间,一辆崭新的轿车变得面目全非,但驾驶位上的试验假人却没有受到损害……
6月23日上午,记者在上海某汽车碰撞试验基地亲眼目睹了一汽奔腾轿车进行的安全试验,成为国产车第一例侧面柱碰撞试验的见证者。
国产车侧柱“第一撞”
从车体接触碰撞柱到幕帘式侧气囊打开,是20毫秒。如果量化这段时间,做个形象的比较,人眼眨一下的时间是40毫秒。眨眼之间,发生了什么?记者向试验指挥、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副总工程师朱西产博士请教。
朱西产介绍,试验测试车辆在失控状态下侧面撞击到路边灯杆和大树时,装配安全幕帘后驾乘人员的损伤程度,侧面柱碰撞试验,在国内还是第一次。
据统计,我国交通事故从1985年起逐年上升,到2002年达到顶点,死亡人数超过10万人。在所有事故中,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是最主要的两种类型。在欧美,正面碰撞率远大于侧面碰撞,但是在中国,侧面碰撞与正面碰撞大体相同。
我国侧面碰撞事故多发于二、三级城市的交叉路口。由于道路状况和驾驶者素质等原因,容易酿成侧面碰撞事故,而侧面碰撞对乘员和驾驶者有非常高的杀伤力。因此,就中国国情而言,装侧面气囊和幕帘式气囊显得格外必要。
事实上,在一些进口或者国产车中,已将正面、侧面和幕帘式气囊作为标准配置,但这仅限于30万元以上的高档车,20万元左右的轿车很少有这项配备。除了成本原因外,将幕帘式气囊装置在车厢顶棚内,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技术难度。即使是在欧洲,装有幕帘式安全气囊的轿车也不超过10%。
事实上,在一些进口或者国产车中,已将正面、侧面和幕帘式气囊作为标准配置,但这仅限于30万元以上的高档车,20万元左右的轿车很少有这项配备。除了成本原因外,将幕帘式气囊装置在车厢顶棚内,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和技术难度。即使是在欧洲,装有幕帘式安全气囊的轿车也不超过10%。
除了考虑中国国情特有的高侧面碰撞率,奔腾装配幕帘式气囊,满足了欧洲碰撞测试要求。
2005年,国内汽车出口欧洲遭遇“碰撞门”危机。由于“水土不服”,中国汽车在欧洲遇到阻隔。在欧洲的新车安全性评级(EURO NCAP)中,最重要的是碰撞安全性评价。该评价就是由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组成。如果厂家进行侧面柱碰撞试验,在侧面撞柱试验中乘员保护性能优良,就可以获得额外加分,获得良好评级。
朱博士介绍,本次侧面柱碰撞试验,只是奔腾一系列碰撞试验中的一个课目,下个月还将进行翻滚试验和压力试验。举行所有这些碰撞测试的目的在于,使奔腾达到EURO NCAP评级4星标准。
在车辆开发阶段即未雨绸缪,满足出口海外最苛刻的安全评级测试。一汽轿车这步棋,可谓看得长远。在满地碎屑和玻璃的碰撞现场,钢柱将奔腾车体压迫得变了形。如果没有安全幕帘防护,车内人员受到的伤害不堪设想。在随后的发布会上,朱博士表示,装置在奔腾顶棚内的安全幕帘在设定的20毫秒内弹出,试验假人头部和侧面受损情况基本为零,试验取得成功。
看不见的付出
“这次试验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试验开始前,一汽轿车销售公司市场部负责人杨波介绍,“在这之前我们没有做过此项试验,对于我们也是第一次。谁也不能预料试验成功与否。”
带有科研人员耿直特质的朱博士在旁边补充道:“即使媒体不来,这次试验也要做,我们绝不是做秀。”
与某些品牌汽车大张旗鼓的高调宣传相比,一汽轿车的这次碰撞试验显得低调且冷静,到会者大多数是业内碰撞专家和技术人员。由国内第一例侧面柱碰撞试验符号意义带来的压力和希望使整个活动气氛有些凝重。
在朱博士的电脑内,关于奔腾碰撞试验的数据容量已经超过了10G,但相比一汽在奔腾开发中做的工作相比,这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
奔腾安全目标设定为NCAP 5星标准,这已经远远高于国家要求的正面碰撞GB11551 法规要求。“仅仅满足法规要求还远远谈不上是一部好车。”朱博士说道,“这就好比人与法的关系。符合法律要求不犯法,只能说明不是坏人。如果要做一个杰出的人,则需要付出更多。”
从2003年2月奔腾项目启动以来,一汽在奔腾轿车上的研发费用投入达10.5亿元,经过了518项试验和检测,300万公里的路试,用78辆实车进行碰撞和翻滚试验。78辆试验车,上千万元的毁坏性试验支出,这在中国汽车研发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一汽奔腾对安全性的孜孜以求可见一斑。
在10.5亿元研发投入中,一汽将一半费用用于提升奔腾的制造品质。从底盘、平台、工程到安全性,使奔腾的制造水准,达到合资产品的品质。
杨波表示,奔腾的内在品质与合资品牌的中高级轿车相比毫不逊色。试验数据表明,奔腾在安全性、静谧性等主要性能指标方面已超越一些市场上主流日系车标准,摆脱了人们对于自主品牌汽车的偏见。
谈到认识的偏见,杨波有些疑虑。奔腾在内在品质上的付出,在安全性上的关注,难以从表面体现,因而也容易被忽视。现阶段的消费者似乎更关心品牌和“血统”,更容易被华丽的噱头所吸引,短期内很难纠正这种认识误区。
“我们是在做产品,而不是做秀。”杨波安慰自己,“是金子就会有发光的一天。”记者 管宏业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