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依维柯“中国核心”全球战略开始发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 10:27  新浪汽车

  新浪汽车讯 6月24日,欧洲商用车“四大家族”之一的意大利依维柯公司高调发布新产品——06款DAILY车型。06款(NEW DAILY)和南京依维柯的都灵V(POWER DAILY)一样,同出自“二十世纪汽车设计大师”乔治亚罗之手,被喻为“欧洲版”的都灵V。

  有业界人士敏锐指出,推出06新款DAILY并不是一次简单的产品上市,更是意大利依维柯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早在04年3月都灵V在中国进行全球首发时,意大利依维柯的“中国战略”元年就此到来;而借着第二次商用车浪潮亚洲潮涌的时机,借着“中意文化年”的东风,依维柯在今年推出都灵V的欧洲区域车型,更成为了其“中国战略”蓄势发力的一大信号。

  战略发力信号一:撤资印度,中国成为核心基地

  就在今年5月5日,意大利依维柯宣布将出售其所拥有的印度利兰汽车15%的股权。利兰是印度第二大商用汽车制造商,印度80%的城市交通客车都来自这家公司。依维柯撤资在世界商用车范围内掀起轩然大波,被认为是亚洲乃至世界商用车大变局的前奏。因为一旦出售利兰股份成功,中国将成为意大利依维柯在亚太地区的核心生产基地,有分析人士认为,在06新款车上市之际,果断从印度撤资,连带效应不言自明——此举成为意大利依维柯进一步倚重中国子公司,加大对南京依维柯资金支持力度的前兆。

  近年来,关于全球第二次商用车浪潮将潮涌亚洲的趋势日益明显,正如美国伊顿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詹姆斯·P·梅尔在分析商用车市场发展趋势时认为,在亚太地区,由于经济持续发展、市场对外开放,基础设施及高速公路建设力度加大,都将进一步促进商用车市场的发展。他预计,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今后商用车市场的增长率将保持5%以上的高速。

  在这样的全球背景之下,作为欧洲传统的商用车巨头之一,意大利依维柯倚重亚洲市场是自然而然。虽然从印度撤资的原因不得而知,但依维柯必然会为利兰的资金寻找新的合作空间。反观依维柯十周年庆典上中意双方对深入合作满怀期望,我们有理由相信,意大利依维柯与南京依维柯之间的合作关系,将得到进一步的加深。

  战略发力信号之二:技术同步输出,加速第三代车型研发

  早在04年都灵V上市之时,作为一款南京依维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顶级商用车产品,意大利依维柯对南京依维柯在技术上毫不吝啬地支持已经有了最佳的例证。而此次推出的06款新车,沿用了都灵V的技术研发平台,保持了改进版“短头”设计、索菲姆发动机、独立悬架系统、ABS刹车制动系统等核心技术的一脉相承,成为意大利依维柯和南京依维柯在技术上实现完全共享的最佳证明。

  依维柯驻华首席代表卡西尼曾向媒体表态,对于处于战略核心地位的南京依维柯,他们不害怕也不吝啬输出核心技术。汽车企业通常存在的“技术”与“市场”之争,并没有出现在依维柯的发展历程上。相反,以世界著名的悬架专家达科率领的欧洲专家技术团队,已经投入了南京依维柯第三代、第四代车型的研究中。可以预计的是,同步的技术输出将使得南京依维柯在世界商用车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不断提高,对于靠技术和实力说话的汽车企业来说,南京依维柯扮演的角色也将越来越重要。

  战略发力信号之三:合资和谐文化,全球市场共享

  对于南京依维柯,意大利依维柯公司总裁保罗·蒙费利诺的评价是“最有活力,发展最良好的一个分公司”。与合资方共同创建的合资和谐氛围,为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础。今年初欧霸的上市,使双方的合作从轻客扩展到轻卡领域,而意方是否会就其他商用车产品线开展与南京依维柯的合作,也不断有肯定的消息传出。

  南京依维柯意方副董事长拉纳曾说过,依维柯在中国投资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工业化的轻型商用车生产制造体系。正因于此,意方不仅仅是技术输出,同时还利用自己在欧洲成熟的销售网络为南京依维柯的海外计划拓展道路。这也成为了南京依维柯今年公开宣布1100台海外出口计划的强大信心来源。

  种种迹象看来,在资金、技术、市场和文化等各个方面,意大利依维柯正在不断与南京依维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和共赢。在今年3月举行的南京依维柯十周年庆典上,菲亚特集团总裁塞尔焦·马尔乔内喊出的“南京依维柯万岁!”,曾引起了业界无限的遐想。对于意大利依维柯而言,在全球商用车的下一个黄金地带拥有一个成熟的伙伴,也将成为其决胜全球市场的关键。而为都灵V度身定制06款区域车型,自然被视作了“中国核心”全球战略的发力点。

(编辑:赵京)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