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不准确不透明不及时 透视汽车销售信息三不现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 08:06  中国汽车报

  编者按 信息化建设正深刻改变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社会面貌。在近日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2~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国民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汽车产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样意义重大。信息共享和资源优化配置不仅有助于汽车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样也将惠及消费环节。本报将从本期开始围绕汽车产业信息化的建设展开系列报道和探讨。本期的话题将首先从汽车产业的产销数据信息谈起。

  汽车产销统计数据是最能反映汽车产业发展状况和消费市场供需变化的“晴雨表”。在今天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我国汽车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的时候,具体、翔实、全面、客观的销售数据,更能反映问题所在而且也是指导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我国汽车产销数据特别是销售数据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能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市场的真实情况。

  信息不准确

  据了解,我国汽车行业的统计工作被分散到不同的部门中执行:汽车进口、出口的数据由海关总署统计;汽车工业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数据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低速货车(原农用运输车)的数据则由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农用运输车分会统计。这些单位公布的数据是目前企业进行市场分析、制定相关决策的主要依据。然而这些统计数据并不能准确反映汽车的真实销量。

  不同于日本、欧洲等国家按照实际卖到终端用户手中的销量进行统计,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农用运输车分会(大多数农用车企业以销定产)统计的汽车销量数据是来自企业统计的销量,因此其统计的销量中还包括经销商未售出的汽车数量,这就不能准确反映汽车的实际销量。

  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数字并不完整,低速货车和进口汽车的销量并未被计算在内。虽然早在2004年低速货车就被纳入汽车的统一管理中,但其销量统计并没有被计算在内。据了解,2005年低速货车共计销售了约190万辆,但去年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575.82万辆的销售数字中并没有包含这一部分。

  信息不透明

  目前,掌握我国汽车市场保有量和新车销量数据最为权威准确的政府部门,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车辆管理所。作为机动车注册、过户、转出、转入、变更、抵押、停驶、复驶、临时入境和注销登记的管理机构,它们掌握着机动车类型、品牌、型号、机动车所有人、机动车变更等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最能反映各种类型和品牌的汽车产品市场供需消长变化的真实情况。然而这个汽车销售数据并不对外公开。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某车辆管理所的一位工作人员在回答记者“如何才能取得相关的销售数据”时,竟然作出“可以到大街上数车”的回答,让记者不禁哑然。数据不对外公开,汽车企业如果想获得这方面具体的数据,往往通过种种渠道购买。据未经证实的消息称,一家汽车企业为获知竞争对手的销售情况,曾花费百万元从车管所购买对方销售的真实数据。而据记者了解,在国外关于新车上牌数量的统计信息都是免费向公众公布的。

  在记者的采访中,某车辆管理所一位主管技术的人士介绍,要掌握汽车销售数据的真实情况,在技术和设备方面并不难实现,但在现实中可操作性不大。他告诉记者,目前车辆管理所在机动车登记时,仅仅按照大型汽车和小型汽车进行简单分类,对各种车型、品牌的汽车产品进行分门别类地统计,工作量太大,而且车辆管理所主要的工作是进行车辆注册、过户、转出、转入、变更、抵押等情况的动态管理,车辆的上牌统计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工作,他们通常会半年向上级部门汇报一次统计结果。

  数据的不公开也间接影响着汽车的消费环节,特别是在汽车召回过程中。由于车辆管理所直接掌握机动车的变更情况和机动车所有人的姓名、联系方式,因此在汽车的召回过程中,数据对于及时联系车主十分重要。但目前汽车企业在汽车召回中很难得到这方面的帮助。

  业内专家杜芳慈认为,实现这方面的数据共享比较困难,主要原因还是和政府部门“公共服务”意识淡漠、对数据共享的意义认识不足和目前数据收集、运行和使用的机制、法制法规不健全有关。

  信息滞后不及时

  信息的滞后同样是汽车销售统计中的普遍现象。对于汽车企业、相关的咨询公司和其他组织来说,国家统计局和海关的数据发布过于迟缓。“当年的数据要等到第二年的年中才能看到,时效性太差了。”大多数的企业统计部门表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产销快讯》和全国乘用车联席会公布的数据是他们目前使用的最主要的数据来源,但是和国外相比也比较滞后。

  行业信息尚欠完整。目前汽车行业中涉及整车企业的销售信息较多,但涉及零部件企业的销售信息相对要缺乏得多。除了对发动机、底盘等主要部件进行统计外,对于其他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销信息往往需要依靠企业自身搜集。这也加大了整车企业在考察、选择零部件企业时的负担。 (本报记者  吕彩霞)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