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晓冰
日前,海关总署根据统计数据,以进出口金额为依据,排列出2005年度“中国外贸200强”企业,其中包括“出口企业200强”及“进口企业200强”。这些在国际及国内市场上举足轻重的买卖大家,无疑代表着中国外贸发展的主流方向。纵观此次“出炉”的外贸200强阵营,虽有多家整车及汽车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名列其中,但中国汽车企业的外贸之路仍任重道远。
出口200强
汽车企业身影寥寥
此次公布的2005年度“中国外贸200强”企业名单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出口企业200强”。据记者统计,没有整车生产企业入围“出口企业200强”名单,但有9家企业的生产范围包括汽车电子产品,分别为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名列第4;飞索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名列第44;深圳赛意法微电子有限公司名列第64;飞思卡尔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名列第77;捷普电子(广州)有限公司名列第95;飞利浦电子元件(上海)有限公司名列第145;环旭电子(深圳)有限公司名列第150;冠捷电子(福建)有限公司名列第154;台达电子电源(东莞)有限公司名列第180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企业并非专门生产汽车电子产品的企业,此次入围的没有主营汽车零部件的企业。
业内专家就此现象分析指出,近几年来,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量逐年递增,去年整车出口量首次超过进口,但是出口金额与进口金额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汽车零部件出口依然是以低附加值产品、原材料消耗型产品为主,仍主要针对售后市场。若改变这一现状,取决于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整体实力的提升。
另据统计,此次入围“出口200强”企业的平均出口规模达到11.1亿美元,比2004年“200强”的平均出口规模增加了2.6亿美元,比2004年的入围底线提高了8000万美元,这说明上榜“门槛”在逐年提高。此外,从此次上榜的细分行业来看,纺织品、钢铁、高新技术产品、计算机、彩电、手机行业均各有10家企业入围“出口200强”,形成了各自的集群效应。相比之下,汽车行业在出口领域,显得力量较为薄弱。
多家整车企业
上榜“进口200强”
与“出口企业200强”名单形成对比的是,多家汽车整车企业的名字出现在“进口企业200强”的名单中,其中一汽-大众排名最高,名列第36位;之后有上海通用,名列第46位;一汽集团进出口公司位居第65位;天津一汽丰田列第134位;上海大众名列第146位;长安福特排在第157位;神龙汽车排名第159位;上海通用东岳汽车名列第173位。此外,飞思卡尔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生产汽车电子产品)、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生产汽车电子产品)也名列其中。
进榜的某整车企业从事产品进出口业务的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企业对于这样的进口金额排行榜相当冷静。目前,不少合资整车厂的关键零部件要依靠进口,其中许多企业的焊接、冲压、涂装、总装四大生产工艺中使用的关键生产设备也需要进口,这些设备一般价格较为昂贵。他举例指出,德国杜尔公司生产的涂装设备,几乎已经形成垄断地位。此外不少高科技材料也需要进口。他同时认为,近年来中国汽车产量增势明显,所以多家整车企业入围“进口200强”企业不足为奇。
由制造大国向品牌大国转变
从此次入围“外贸200强”名单的整车及汽车相关产品制造企业来看,仍然是以合资企业为主,这一特点在入围“进口200强”的整车企业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不仅汽车行业如此,据海关统计,此次在出口额最大的200家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148家,出口额占200强出口总额的75.5%;排在进口额前200位的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分别为130家和60家,两者进口总额共占前200位企业进口总额的97.1%。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有关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我国的出口优势产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进口以关键零部件、设备以及能源等为主,仍然是贸易增长方式的弱国。企业出口的自主品牌比重偏低,缺乏核心技术。
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海关总署署长牟新生强调,中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品牌却寥寥无几,还是一个品牌小国。中国的外贸出口商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业内人士指出,提高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改变汽车外贸增长的主体———由外资企业逐步转变为本国企业,推进本土企业向前端研发和终端服务领域的延伸。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