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制造”更需一致对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2日 18:05  中国汽车报

  “商用车出口企业在国外应以大局为重,共同维护中国企业的整体利益,千万不能自相残杀。”这是一家主流客车企业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的一句话。实际上,痛心疾首的不是他一个人,各大商用车企业相关负责人,都曾经在多种场合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无奈。

  进入2006年,我国商用车出口呈蓬勃发展之势。宇通出口古巴的第1000辆客车正式交付;华菱继2月初与阿尔及利亚签订200辆重卡出口合同后,又相继得到阿联酋、蒙古等国500辆重卡出口订单;福田借欧曼ETX与欧马可上市的东风,开始深化海外扩张之路,日前,与泰国交通部代表团在北京签订了3000辆福田欧V客车的采购协议,包括1000辆CNG8米城市客车和2000辆CNG自动挡空调12米城市客车,刷新了国内客车的出口记录。

  商用车企业在出口市场上动作频频,昭示着我国商用车出口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据预测,2006年国产商用车出口总量将超过16万辆。但这并不能掩盖商用车出口企业在海外市场自相混战的事实,海外市场“内耗”已经大大阻碍了国内商用车企业向外发展的步伐。

  商用车企业海外“内耗”增多

  “一些商用车企业在国外市场谋生存的手段,就是与自己人打价格战,海外市场‘内耗’已经成家常便饭。”一家商用车企业相关负责人的这番话,让记者吃了一惊。

  近年来,随着商用车出口的不断深入,我国商用车企业在海外相互压价、相互诋毁的行为屡见不鲜。曾经有一家中国企业向哈萨克斯坦出口了100辆客车,平均出口单价仅为1.69万美元,逼得我国其他出口企业也“含泪”降价。“这还不算最过分的。”这位人士说,“有些企业甚至在国外到处散播对本国其他企业不利的传言。”

  由于我国汽车企业出口的区域特征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中东和南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市场比较窄,导致目标市场和客户高度重叠,从而增加了国内厂商之间的内部竞争,引发了商用车企业在海外的“内耗”。商用车出口高速增长,使很多企业盯上了这块诱人的“蛋糕”,要想尽一切办法“闹出点动静”来。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在海外打出一片天地的实力。“很多实力不够的企业在海外使出了非常规的竞争手段。”一位企业负责人说,“他们在确定出口目标市场时根本不做市场调查,也不进行分析论证,没有长远计划,而是采取‘跟随’战术,别人出口到哪他就跟到哪。去了就以极低的价格打压先进入该市场的企业,恶意挑起国内同行之间的价格战。有些车型在国外的售价比同行的同级别车便宜20%,个别的甚至达到30%。但同时却忽略了品牌和售后服务体系的建设。”据了解,这种现象在海外市场“已成常态”。

  “内耗”对中国品牌有百害无一利

  低价入市的“内耗”策略,使一些企业得到了暂时的利益,却损害了中国企业的整体名声。

  有业内人士分析,一些商用车企业的出口产品定价过低,单纯追求出口数量,有遭遇反倾销的危险,可能损害中国汽车品牌的整体利益。

  另外,专注海外价格战,追求短期业绩,必然造成售后服务体系和品牌建设的滞后。宇通一位人士表示,与欧美一些成熟商用车企业相比,中国商用车企业在研发能力、制造工艺上的差距正逐渐缩小,但在品牌建设、服务质量上却相差很大。出口商用车企业之间盲目“内耗”,正是造成这些差距的原因之一。

  “商用车企业的海外竞争有一种现象,一张订单如果被‘老外’夺走了,那无所谓,但如果被国内其他企业夺走了,那可不行,想方设法也得夺回来。这种心态非常要不得。”一位长期搞商用车出口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中国汽车是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互相打价格战不仅影响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在国际市场上降低了中国企业的形象,对中国商用车产品出口是一种严重的打击。

  “中国制造”需要一致对外

  商用车企业能在海外市场打出一片天地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因为和自己人“窝里斗”而损失惨重,显然不划算,也恰恰中了外国竞争对手的下怀。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认为,在我国商用车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起步阶段,各个企业最应该做的就是“抱团”。无论各企业在国内市场多么势不两立,但到了国外,首先应该为中国汽车的总体利益着想,共同对国产汽车进行宣传,提升国产汽车的整体形象,协力保护,一致对外。

  日本企业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国商用车企业借鉴。徐长明介绍,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汽车刚刚开始拓展海外市场时,也将目光投向了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使用低价策略占领市场。但是日本汽车出口企业之间却能够相互扶持,相互协调,经常会出现日本企业整体出面全力开拓市场,并且以各种组织或协会的名义,共同维护日本汽车利益,规范产品售价的行动。

  “中国制造”是贴在每一个中国品牌身上不变的“商标”,只有共同维护好这个“商标”,包括商用车在内的整个汽车行业,才能真正在国外市场上站稳脚跟。

  本报记者 冯英杰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