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趋于饱合、用车成本增加 北京车市淡出主战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0日 07:46  北京现代商报

  在国内汽车市场连续几年的爆发式增长后,2006年素有“北京车市晴雨表”之称的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北方市场和中联市场,已见不到以往熙熙攘攘的看车、购车场景,经销商送服务、送装饰、降价等促销活动也没能在市场泛起多少涟漪。如今的北京车市似乎突然急踩刹车,发生了极具戏剧性的变化,步入了“冰冻期”。

  购买力提前透支

  “在国内车市快速发展的这几年,像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都市无疑担当了拉动消费的领头羊的角色。”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所长李京生如是说。他认为,前几年的超高速增长并不是由正常原因带动的,而是带有“消费补课”性质的增长,是消费者多年积累购买力的一种释放。正是这种井喷行情决定了它不可能长期可持续性发展,从今年车市发生的转折就可以印证这种观点。

  采访中,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的商务信息中心副部长且小钢告诉记者,随着连续几年北京新增汽车保有量都在30万辆以上,目前北京市的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270万辆,对于北京来讲,汽车保有量已经接近饱和。过去几年是汽车产量跟不上,导致供应紧张、需求暴涨。目前来看,车市已经进入了正常供应阶段。且小钢认为,在未来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北京车市仍将持续上半年相对低迷的走势,不会有太大起色。

  用车成本遏制购买欲望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已逐步走进家庭,汽车消费也实现了从贵族化到平民化的转变。“前几年,该买车的都已经买完了,以后买车族的绝大部分应该是工薪阶层。”且小钢说,“工薪阶层购车肯定会考虑用车成本和时间成本,从长远看,燃油价格还会波段性升高,且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汽车消费的其他各项费用成本都在上升,如保险、停车费等,消费者在购车时不得不充分考虑到这笔经济账。以前光听说‘买得起车,用不起车’的说法,当初还不以为然,现在北京车市的表现开始印证了也强化了这个论断。”

商报记者 杜刚/摄

  拥有一辆飞度车的冯先生曾经算过一笔账:一个人的工资如果是2000元/月,那么一年当中有7个月的工资会消费在汽车的使用上。

  “一年2.4万元的收入,要拿出近3/5用在一部车上,那显然是不划算的。”冯先生说。

  “现在开车已经不是一件幸福的事了,”对于北京的用车环境,网上车市的总经理华雪也这样认为,“消费者的收入在扣除生活费、教育费、健康保障费等储备金后,还有足够的费用,及时地购买车提高生活水平是必要的,如果因为买车而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生活那就得不偿失了。”华雪的这种说法代表了部分消费者的心理。

  市场呈现“新车降价疲劳”

  原本打算买车的张先生面对着几乎三四天一款新车的市场犹疑了。他不知道到底还有多少款新车将会上市,现在是不是买车的最好时机。

  2005年和2006年可谓是“新车年”,每年都有百余款的新车、改款车上市。但是令众多厂家始料不及的是,中国消费者的成熟速度太快了。几年前雅阁赛欧的上市都可以成为各大报纸的头条;一二年前新款国产宝马也成了人们议论的热点。而如今,当厂家想趁着这个好时机推出更多的新车时,面对数十款扎堆上市的新车,消费者已经没有多大的兴趣了。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国内新车的“保鲜期”越来越短。

  新车上市初期一定会火一段时间,这个原本的新车定律被2006年的车市无情地击碎,很多新车上市伊始,便被直接打入冷宫。他告诉记者国际市场上,一款车型的生命周期通常是5-8年,但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一款新车推出几个月后就成了老车型,面临降价的命运,这值得汽车厂家深思。

  中联汽车交易市场的杨阳告诉记者,新车和降价被称为是车市的两大法宝,推新车的方法失效后,降价的作用也越来越不明显。今年此起彼伏的降价声一直没有断过,但据网上对消费者购车意愿的调查显示,高达95.83%的调查参与者认为国内车价还没到合理价位。杨阳认为,持续不断的降价已经让消费者产生了“降价疲劳”,降价对市场的促销效果将越来越不明显,反而让消费者更紧地捂住了口袋。

  且小钢认为,在经过了前两年的迅猛发展之后,北京的汽车市场已经比较完善和成熟,市场需求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抢得先机,汽车厂家今后要更多地要依靠一些中小城市的消费。他提醒生产厂家,在制定未来的产销计划时,应该多考虑中小城市的消费能力,多开发一些适合中小城市消费者的车型,不能仅仅依靠像北京、上海、广东这样的大城市。

  商报记者 钱瑜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