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月2日始,本报连续刊出了《自主创新·脱胎换骨看吉利》系列报道,从经营理念、研发模式、管理创新、市场战略等多个侧面介绍了吉利控股集团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的做法和经验。这是一年多来继奇瑞、华为、海尔、春兰之后,本报推出的又一个自主创新企业的重大典型。吉利的探索与实践,与所有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取得成功的企业一样,展现了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优秀自主品牌和先进企业的风采,增强了我国企业以我为主、自主研发、敢于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心,为进一步打造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长期以来,关于李书福和他领导的吉利,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议论。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正是在一阵阵的质疑与争论声中,吉利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几年一个台阶,逐渐从“草根”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最终步入中国汽车工业10强的行列,同时亮相于国际汽车工业的竞技场。
作为汽车工业的“后来者”,吉利进入汽车工业的起点并不高,时间也不长。客观地说,即使到今天,吉利的研发能力和制造水平还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与国内一些合资企业相比在某些方面也还有距离。但是,吉利在自主创新道路上的长足进步,已经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首先,成为中国汽车工业投身自主创新的先行者之一,吉利的成功不仅在汽车领域树立起一面自主创新的旗帜,而且旗帜鲜明地提出为老百姓造车,推动了适应本国消费者的轿车产品的开发,使普通百姓拥有汽车的梦想逐步成为现实;第二,从研发到生产到管理,吉利为我国多年来积累的汽车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与抱负的机会,也为中国汽车工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专家指出,在中国汽车领域,有没有吉利、奇瑞这样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的企业,对中国的普通消费者来说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实践证明,吉利的选择是值得人们尊重的。吉利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这是一个执著于自主创新的企业,一个致力于“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企业,一个梦想着“让中国汽车跑遍全世界”的企业,一个拥有从技术、企业管理到市场营销等高级人才团队的企业,一个拥有极富人格魅力的领军人物的企业……自主创新是吉利的灵魂,是吉利企业文化的内核。从进入汽车工业的第一天起,吉利人就选择了自主创新的道路。有人说,无知者无畏,所以李书福什么都不怕。李书福的回答是:“我就是无畏,但绝不是无知。自主创新虽然很艰难,但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惟一成功通道,也是汽车工业发展的普遍规律。不是我刚愎自用,而是我深深地懂得自主创新的重要性,自主品牌的紧迫性。虽然这条路走起来很艰苦,但我觉得走在这条路上很光荣、很坦荡、很有前途。
只有这条路才能给中国汽车工业带来希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汽车工业所面临的问题。”有了这样的追求和理念,李书福和吉利人才能迎难而进,百折不挠,在学习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以坚韧的毅力走出一条汽车工业的发展新路。没有灵魂的企业行之不远。只有创新才能孕育企业的生命力。不管是在汽车行业还是别的什么行业,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成功的企业一定是像吉利一样具有“灵魂”的企业。
李书福说:中国的汽车工业不能没有自己的品牌。强烈的自主品牌意识,体现了李书福和吉利人的远见与志气。为了打造自主品牌,吉利坚定一个信念,认准一个方向,广罗英才,大胆投入,以我为主,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主研发体系和生产制造工艺,提升产品品质。为了树立吉利的品牌形象,资金并不宽裕的吉利常常“一掷千金”。仅为了参加法兰克福车展,投入的经费就以千万元计。一些人戏称李书福是在“烧钱”。但吉利人深知,没有这种勇于登台竞技的自信,没有这种“一掷千金”的豪迈,吉利车即使造得再好,也不可能成为世界知名品牌。国际品牌联盟副主席弗朗西斯·麦奎尔在考察中国后说:“中国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最大的误区是低估了自己的实力,中国有能力生产优质产品,缺的恰恰是品牌的塑造。”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在实现赶超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具有其他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都不具备的独特优势,即大市场优势。在坚持不断开放的基础上开发自身的大市场,依托国内消费需求不断培育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这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真正的富民强国之路。
从记者发回的报道中,人们的一个鲜明印象是:吉利变了。一场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改变了吉利的面貌,昔日的“草莽英雄”正在向以现代经营理念与技术手段武装起来的大型汽车制造企业迈进。这种变化令人欣慰。它使人们对走过艰难创业岁月的吉利汽车的未来满怀憧憬,使人们对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上奋力求生的自主品牌企业满怀信心,也使人们对中国汽车走向世界满怀希望。
唯有创新最美丽。“创新无限,快乐无穷,投身于创新事业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只有坚持创新,才能推动企业持续发展。吉利的实践已经证明了创新给所有吉利人带来了快乐,也给所有吉利车用户送去了幸福。”在由科技部组织的自主创新巡回报告会上,李书福如此幸福地说。本报记者 张曙红 黄 平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