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要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 中国卡车出口期待突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16日 08:26  中国汽车报

  2005年,国内商用车企业经历了“东方不亮西方亮”的两重境遇。一方面,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行业法规、市场供求、上游产品价格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内商用车市场有效总需求明显不足,各企业销售量连续下滑,尤其是重型卡车市场出现了近8年来的首次负增长;另一方面,商用车整车出口市场却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商务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年商用车累计出口总计12.55万辆,其中卡车出口10.41万辆,无论是出口总量、出口贸易总额还是同比增长率,卡车都占据着出口市场的主导位置。

  就在很多卡车企业纷纷加大对出口的投入、摩拳擦掌准备在国际市场上拼杀之时,不少业内人士表达了他们对目前出口态势的忧虑。商务部机电产品进出口司副司长张骥日前表示,我国汽车企业实施出口战略,不能一味追求数量,而应该实现从量到质的突破。

  出口产品结构不均衡 低价入市含隐忧

  在卡车出口产品中,载重量5吨以下的柴油载货车是出口的主要车型,占柴油载货车出口总量的84.3%;载重量5吨以下的汽油载货车同样是国产卡车出口的主力车型,占汽油载货车出口总量的98.28%。总的来说,卡车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低吨位、小功率的货车。大吨位、大功率的车型相对偏少;出口的产品基本是技术含量较低的中、低端载货车,在大吨位、重型化产品的制造上,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距依然较大。从出口企业规模来看,2005年,从事汽车出口的国内企业有1009家,而出口额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有140多家。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汽车出口主要的优势仍旧是价格,一些商用车企业的出口产品定价过低,单纯追求出口数量,有遭遇反倾销的危险,可能会损害我国汽车品牌的整体利益。北汽福田一位管理人员指出,我国卡车企业在研发能力、制造工艺上与欧美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在品牌建设、服务质量上却相差很大。造成这些差距的主要原因是出口企业之间的“内耗”。“很多实力不够的企业在海外使出了非常规(低价入市)的竞争手段。”他告诉记者,这种“内耗”战术使一些企业得到了暂时的利益,却严重降低了我国企业的国际形象,对我国商用车产品出口的整体利益是致命的打击。

  出口国分散 营销和服务网络滞后

  2005年,我国汽车出口的国家多达179个,几乎遍及全世界,出口国分散。其中,卡车出口市场主要分布在朝鲜、巴基斯坦、叙利亚、阿尔巴尼亚、加纳、苏丹、危地马拉、沙特阿拉伯、科威特、马来西亚、津巴布韦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市场的购买力相对弱小,有效需求相对不足。

  据了解,很多汽车出口企业是借助国外经销商实现车辆销售和提供售后服务的,或是依靠我国的专业出口公司打通海外市场营销渠道,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自己完整的销售渠道和服务网络,这无疑让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而出口量较大的企业在海外的售后服务体系也比较薄弱,距离方便、快捷、多网点等要求还差很多。由于我国汽车企业出口的区域特征十分明显,市场狭窄,导致目标市场和客户高度重叠,很多企业专注于海外价格战,追求短期业绩,必然造成售后服务体系和品牌建设的滞后。

  目前,我国卡车出口很少进入到欧美发达地区,原因之一便是产业标准的差异。我国汽车产品相关标准与欧美发达地区相比普遍偏低,这也要求我国汽车企业必须按照欧美标准来改造自己的产品,否则将被拒之门外。

  张骥认为,国内卡车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获得持续、稳定的市场增长量,必须解决三个问题:其一,改进产品和质量,缩小与欧美制造商的产品差异;其二,建立并改进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营销网络;其三,完善售后服务网络。

  稳步增长 推进品牌战略

  美国营销大师阿尔里斯说:“中国经济的增长备受瞩目,但是战略方面还没有从商品战略调整到品牌战略。世界上最富有国家的经济都建立在品牌之上,而非建立在商品之上,这一点概莫能外。”很多发达国家正是凭借自己的品牌优势,在国际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国家品牌竞争力弱难以持续稳定地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博弈中势必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业内人士指出,随着国内汽车出口逐渐上规模,尽快树立起强势自主品牌是我国汽车进军海外市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商务部研究院科研处处长李光辉认为,国内卡车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品牌战略还不很清晰,与很多跨国卡车巨头相比有很大差距,在市场占有率方面相差较大、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在品牌营销和建设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未来市场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而赢得市场竞争需要拥有品牌,拥有品牌就意味着拥有市场,拥有市场比拥有工厂更为重要。”

  他指出,从质量、品牌、标准、渠道等方面提升我国汽车的整体竞争力是成功拓展海外市场的必由之路。“实施品牌战略,稳步推进出口,要建立起信息服务体系,为地方政府和企业提供出口的信息交流与服务平台;同时,要以品牌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实现产品的结构调整,提高品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形成品牌的合力。” (本报记者 王 馨)

(编辑:张迪)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