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汽车 新浪首页 > 新浪汽车 > 三菱参股东南汽车专题 > 正文

东南汽车周三正式牵手三菱 新车全部挂三菱商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4月11日 14:18 南方都市报

  三菱可能持有东南近三成股份,新车将全部使用三菱商标

  记者上周从东南汽车获悉,本周三下午,三菱汽车正式参股东南汽车将在福州举行签约仪式。据透露,三菱汽车将通过收购台湾中华汽车持有东南汽车股份中20%的形式,直接参股东南汽车,此次交易涉及金额在5000万美元左右。东南汽车有关人士上周向记者表示,三菱汽车参股东南汽车后,公司已明确表示年内将推出的三款新车将全部使用三菱商标。而
记者上周从广州市场了解到,尽管三菱东南本周才会正式“牵手”,但在经销服务网络方面,东南汽车的网点早已在悄然更换三菱标识。

  三菱持有东南近30%股份

  三菱直接参股东南汽车一事动议已久,但直到上周,东南汽车才发布正式消息,将于本周三下午与三菱汽车就后者收购公司股份正式签约。东南汽车上周并未明确透露三菱汽车将收购公司股份份额,但经过此前的多番谈判,消息人士表示,三菱汽车将通过收购台湾中华汽车持有东南汽车股份中20%的形式,直接持股东南。

  据了解,目前三菱汽车和三菱商事共同持有台湾中华汽车13.97%的股份,而中华汽车又是东南汽车的合资方之一,持有东南汽车50%的股权。也就是说,在直接参股东南汽车之前,三菱实际上已间接持有东南汽车6.99%的股权。按照三菱将收购中华汽车持有东南汽车股份中20%的计划,在此次收购交易完成后,三菱将持有东南汽车近30%近的股权。据悉,目前东南汽车的注册资本为1.38亿美元,已实现年产汽车15万辆,是海峡两岸最大规模的汽车合资企业。从总资本来看,目前东南汽车已达到2.2689亿美元,如果按20%股权转让的计划计算,三菱汽车此次收购东南汽车股份将耗资5000万美元左右。

  东南新车将使用三菱商标

  此番三菱直接持股东南汽车,对东南汽车显然意义重大。进入整车行业几年来,东南汽车一直借与中华汽车合作之机利用三菱汽车技术,但囿于投资关系限制,东南汽车产品始终无法直接使用三菱商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东南汽车产品的销售。统计显示,今年一季度,东南汽车旗下主要车型菱帅的销售仅为6000余辆,不仅远远落后于伊兰特凯越这样的合资品牌车型,而且也大大逊色于奇瑞风云自主品牌

  上周,东南汽车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只要三菱直接参股东南,挂三菱车标的东南汽车即可上市。据悉,首个挂三菱车标的东南产品将是一款新车,而不是将原来的旧车型在出厂时换成三菱的车标。东南汽车曾表示,今年公司的销售目标是9万辆,其中轿车和商用车的比例将为3:2。在新产品安排上,东南汽车年内将陆续推出以三菱ZINGER为原型的越野车、与马自达3、本田思域、丰田花冠日产阳光同级别的LANCER(蓝瑟)以及主攻中高端轿车市场的戈蓝。东南汽车有关人士上周表示,在三菱直接参股东南之后,上述车型及年内将推出的菱帅改款车,均将使用三菱商标。

  本报记者 朱中奇

  评论:三菱在华迎来整车合资时代

  显然,三菱即将与东南汽车的正式牵手,也将对三菱这家日本第四大汽车制造商的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在日本几大汽车巨头中,本田、丰田和日产均已先于三菱在华建立乘用车合资企业,并于最近几年内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反观三菱汽车,尽管进入中国市场很早,而且在汽车零部件尤其是发动机方面取得了一定竞争优势,但在整车方面,除了少量

进口车之外,仍然大大落后于本田、丰田和日产。最近两年,由于中国车市快速发展,三菱汽车也屡屡传出将与长丰汽车、北京吉普(现北京奔驰)结盟组建整车合资企业的消息,但受困于产品质量问题、财务危机及戴-克甩手的影响,三菱汽车的上述“动作”也迟迟无法实现。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三菱汽车正式参股东南汽车,以及东南汽车今后正式使用三菱商标,将标志着三菱汽车正式迎来了在华的整车合资时代。由于有股东利益的“刺激”,今后三菱汽车在对东南汽车的技术输出和车型导入方面,必然也更加积极、更加爽快。根据三菱汽车的计划,中国将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市场。三菱汽车的目标是,2008年在中国建成500家三菱品牌专卖店,并实现销售22万辆车的目标。此外,三菱汽车还计划在2007财年之前,累计向中国市场投放11款包括进口车和

国产车在内的新车型及更新换代产品以强化商品阵容。  本报记者 朱中奇


发表评论
车型数据】【国产新车】【降价信息】【购车】【谍照】【幽默】【车模】【博客】【手机看新闻

爱问(iAsk.com)


评论】【汽车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