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的皮鞋坏了,整个鞋业市场就会规范了。”把整顿市场秩序的希望寄托在“领导”身上,或许会收到一时之效,但却难有长久之功。
同样,我们大可以欢呼旨在规范汽修市场秩序的《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的出现,却不能指望通过这样一个管理规定,就把汽修市场长期存在的种种问题都解决了。
汽修市场之乱,根子在于某种信息不对称。在越来越多的人拥有汽车的今天,开车人对车的了解不如修车人已成为一种常态。修车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才能运用各种不规范手法从中渔利。
除了汽修企业,搅进汽修市场“黑幕”的势力还有很多。例如,在4S店的配件价格虚高的问题上,我们看到了整车厂家的“品牌专卖”政策在其中的作用。而在假冒伪劣配件市场上,更是可以看到从生产到销售安装的一整条黑色产业链。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虽然,要求所有的开车人都像修车人一样懂车是不现实的,但并不是说这个问题就没有办法解决。问题越复杂,解决的办法就越要讲究层次性。
政策层面的规范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这虽然是外力,但正如剥洋葱,通过外力去掉几层干枯的“死皮”,总有光鲜的“嫩皮”要露出来。
来自“堡垒内部”的力量则显得更为重要。
在业界,汽修市场被归入了“汽车后市场”的范畴。“汽车后”三个字很有意思,既说明了汽修市场跟汽车市场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解决二者问题的先后顺序。
想当年汽车市场井喷的时候,大家伙儿都忙着在汽车市场上“捡”钱,汽修市场虽然有暴利之称,但哪有当时的汽车市场来钱痛快。转眼间,汽车市场的利润水平变成了“大‘绿’灯笼高高挂”,来汽修市场“抢”钱的人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而这,也正是解决汽修市场“脓包”的好时候。
在竞争不激烈的时候,“行业自律”的口号喊得再响也是做给别人看的。当市场竞争威胁到自己的生存之时,不用谁号召,大家也都会认真考虑“怎样做才能保证长期有粥可喝?”的问题。
市场秩序重构的力量,最终还是要由市场来给出。作者:宁平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