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节油最重要的是观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 08:38  第一财经日报

  本周从广州传出燃油供应告急的消息,而国际市场原油期货价格频频冲破每桶60美元大关。当我们即将迈入汽车时代,能源供应形势是如此的紧迫,而节能的关键是观念的转变。

  消费观念悄然转变

  一位开奥拓轿车的时尚女子,见到雨燕轿车上市就准备换一辆。近来她却表示要等一等,因为燃油价涨得太快。她说,油价还不知道会涨到多少,车大肯定是要费油的。而自己的奥拓还能用,“关键是省油”。

  其实,在我们身边人中,开越野车改乘地铁的;原来用97号汽油,现在改用93号的;因为燃油支出太高,甚至萌生卖车想法的并不少见。而且推迟买车、换车的,大都只有一个理由:燃油价格昂贵。

  每年3~4次的燃油价格调整,促成了消费者观念的改变。早在一年前的北京车展期间,当时的一次调查表明,购车者最关注的要素依次是质量(39%)、外型(14.2%)、安全性(13.1%)、口碑(7.8%)、售后服务(7%)、知名度(4.1%)和油耗(3.7%)。可见,当时人们购车时并不关注油耗指标,甚至到了忽略不计的程度。

  现在,各地的汽车市场大多门可罗雀。即使真的要出手买车,人们也越来越看重车子的“油耗”指标。小排量、两厢式等车型越来越受欢迎,一改过去那种从微型轿车到普及型轿车,再到中高级轿车的换车“路径”;也鲜有“入门”就买一辆所谓经济型SUV的。

  显然,油价对汽车市场的调节作用已经体现。人们开始意识到,汽车不应该仅仅是身份的标志,而是普通的代步工具,更是文明程度和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资料图

  企业观念依然滞后

  今年上半年,夏利QQ和奥拓等微型轿车一派火爆。而以长安之星、五菱之光等为代表的微型车也呈高速增长态势。

  但是,面对能源供应紧张所带来的市场变化,很多企业没有应对措施。同样是在上半年,微型车行业两大骨干企业——长安和上汽通用五菱都有20%以上的增长,市场份额之和接近70%。相反,一些企业没有抓住这样的机遇,反而出现大幅度的下滑。

  采访当中记者发现,企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由于开发能力的缺失,我们的一些产品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一贯制,特别是发动机技术没有本质上的提升。企业小打小闹、被动地忙于满足相应的法规标准,没有形成竞争压力下的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一些企业的产品开发重点,依然是大排量或较大排量的车型。轿车方面,2.0升的不够,就推2.5升、3.0升的,还有3.5升,甚至4.3升的。即使是微型车企业,其产品上限一路攀升至1.3升、1.6升和2.0升。

  一些企业试图在其他环节弥补产品开发上的缺失,搞各种形式的营销活动,比如变了味的“节油比赛”等。有专家评价:我们的企业眼界很低,还停留在做表面功夫上。而某企业老总的话颇具代表性:我们的车依然好卖,花那么大的力气,也许不值。

  早在上世纪70~80年代,恰恰是抓住了石油危机的契机,日本和韩国汽车工业异军突起。而日本铃木大发富士重工等因为在微型车上的成功,获得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仅以不久前南汽与上汽争夺罗孚为例,正是因为两次石油危机,改写了世界汽车产业的格局。罗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沉沦的,而与其合作的本田借小型车后来居上。二三十年过去,我们的企业还在为一家几乎没有价值的企业而大打出手。

  地方政府观念亟待转变

  目前我国石油供应形势有多紧迫?数字是惊人的。据海关总署的最新统计:上半年,我国原油进口6342万吨,同比增长3.9%;进口金额151.69亿美元,同比增长42.2%。成品油进口1570万吨,下降21%,但是进口金额则增长0.8%,达到45亿美元。而且这种需求还在增长。

  下面几个数字同样令人触目惊心:

  我国发动机排量在1.4升以下的小型车或微型轿车,只占我国轿车销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2002年,我国汽车发动机每百公里油耗的设计值比发达国家要高10%至15%。

  面临这种局面,国内尚有近百个城市限制节能的微型车或小型车,甚至不惜与国家的相关政策相抵触。为鼓励发展小型车或微型车,国家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明确规定:“国家引导和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而国家发改委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也提出:“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

  另外,在宏观方面,业界内外大都认为,对于微型车,国家必须有明确的政策引导。一家企业的老总说,日本的微型车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的增长,关键在于政府扶持的政策,如《轻四轮法》等。这关系到国家的能源策略,关系到国家安全,决不能再等闲视之。(张宇星)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