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汽车市场不相信偏执 两厢车和三厢车谁取代谁?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 08:01  中国青年报

  设计师多是偏执狂,这话一点儿没错。当中国消费者还沉浸在“以车为轿”的美梦中时,一个意大利商人用尖刻的语言摧毁了这一切。“三厢车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两厢车。”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乔治·亚罗显得口无遮拦。

  这个自以为是的汽车设计师,因其观点标新立异,得到人们一致赞同。为了表示自己对中国国情的了解,他又补充了这样一段话:“刚崛起的家庭轿车市场都有一个社会地位的问题,轿车被认为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中国是很有文化传统的国家,早晚会找到更适合于中国的消费观念。最关键的问题不是现在买车的人,而是将要买车的人怎么想。我最早在意大利设计的两厢车熊猫,至今已经23年了,过去人家不认识,但现在却有很强的生命力。”

  当然,如果拿派力奥做例子,中国消费者可能会更熟悉。只可惜2002年,派力奥刚在中国推出的时候,并没有刻意去打乔治·亚罗的牌子,而是以“与法拉利同门”这样的广告语,吸引了一大批买家。对于乔治·亚罗来说,这可能是一件伤心的往事,但让他庆幸的是,派力奥的确为他培养了一大批“乔氏设计风格”的信徒。直到凯越HRV问世,乔治·亚罗的身价在中国翻了好几倍。

  不过,这位两厢车设计大师,对三厢车设计似乎并不怎么在行。比如说华晨中华,虽然出自乔治·亚罗之手,其造型却说不上有什么独特之处。事实上,三厢车的造型设计是最难的。别看只多出一个尾巴,却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处理不当,拙劣的“臀部”就会把俊俏的“前脸”毁掉。

  不少人将三厢车在中国大行其道的原因归结为“轿子情结”或“官车意识”,口口声声说中国消费者思想不成熟,未免有些可笑。用20年前的老观点来分析现在的消费者,自然是不合时宜的。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人将桑塔纳当作豪华车是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今天,将10万元以下的三厢车当官车开的,恐怕也是稀有动物了。

  目前将“老三样”放入购车清单的消费者,决不是因为怀念桑塔纳充当官车的日子,而是基于对“老三样”的信任。由于质量可靠、维修方便、养车成本低,对于好不容易有点闲钱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当中,富康虽然是两厢车,销量却并不差,甚至超过了其三厢师兄爱丽舍。而市场上常见的两厢车,如奇瑞QQ、飞度、凯越HRV、高尔夫等,也充分享受到了热销的乐趣。

  可见,只要车不寒碜,不管是三厢、两厢,还是单厢,都有畅销的可能。由于两厢车更方便呈现设计师的创意,我们看到的设计精湛的两厢车居多。相反,要想让三厢车少一些庄重,多一些个性与时尚,则需要设计师狠下工夫。从这一点上看,三厢福克斯还是不负众望的,形象设计没有给福特丢份儿;标致307刚问世时争议较大,但其前卫、大方的造型还是被普遍接受了。

  至于“两厢车必须和三厢车竞争”的有趣说法,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在美国,乔治·亚罗一干人手下的那些“绝色嫔妃”,很少有不被打入冷宫的。虽然这些有沉鱼落雁之容的两厢车是欧洲的骄傲,但在美国的年度销量排行榜上,却没有一款能进入前十名,甚至还不如一些皮卡和SUV的成绩好。这个“安在汽车轱辘上的国家”,因为地广人稀,成为三厢车的骄纵之地。美国的车位几乎和汽车一样多,不愁没地方停车。美国人一般住在城外,避免了城内交通拥堵。两厢车想在美国打败三厢车,除非欧洲人都移民到美国去才能实现。

  那么,欧洲人都开两厢车吗?尽管欧洲车位紧张、油价较贵是现实,但欧洲的两厢车保有量也不过与三厢车持平。上个世纪60年代,两厢车就开始引领欧洲汽车的流行趋势,近半个世纪了,两厢车和三厢车还是没分出个胜负来。

  中国的城市交通发展缓慢,城市规划对汽车占地的考虑不足,道路设计缺陷比较明显,加上油价上升较快,与欧洲用车环境的恶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两厢车在中国大行其道,应该为时不远。今年新上市的两厢车,包括雨燕、乐骋、骐达、标致206等,都是冲着这个趋势来的。

  有人说,中国的两厢车市场,已从小排量微型车时代,发展到中端两厢车时代,那种割了尾巴就廉价的想法明显过时了,一些定位较高的两厢车,将使人们的消费思想发生彻底的转变。这绝对是两厢车在中国发迹的机会,同时也预示着巨大的风险。现在,肩负着重要使命的两厢车,正停留在新汽车消费主义的浪尖上,他们也许会被海浪送到黄金的彼岸,更有可能被浪头打翻。从目前来看,他们与消费环境完全成熟的三厢车相比,还不是一个等级。

  那些鼓动两厢车消灭三厢车的家伙们,应该为自己的偏执反省一下了。 (本报记者 王超)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