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油价上涨政策支持 节油汽车的春天将至(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9日 08:52  中国汽车报

                                德国大众“路波”

  美国8月交货的原油期货价格,刚刚从60美元的高价位降下不过两周,就又重新攀升至61.15美元。这也是继6月27日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交货的原油期货价格攀上每桶60.47美元高峰后,再次创下的历史新高。此前业内人士对石油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有过种种猜测,普遍认为期货油价将会缓慢下降,但出人意料的是,几天之内,石油期货价格再一次超过了每桶60美元。

  尽管国内汽车燃料油的价格还没有与国际石油价格同步上涨,然而对于关注油价的中国汽车消费者来说,汽油价格问题再一次绷紧了众多消费者的神经。面对油价上涨的大趋势,消费者在购车的时候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国家对于节油车型是什么态度?汽车企业有没有相应的对策?节油汽车大行其道的市场机会来了吗?

  油价上涨是节油汽车机会

  石油价格的上涨不仅牵动着石油企业的心,也引起了汽车制造业的广泛关注。有专家认为,石油的价格将会不断上涨。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副秘书长、著名经济学家温铁军支持这种说法:“石油价格上涨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全球最大的能源衍生品交易商高盛公司发布报告预测,在目前这种情况下,石油价格可能发生突然猛涨的现象,并超过70美元/桶或80美元/桶大关。有关专家认为,如果石油价格持续走高,势必对汽车行业产生重大影响,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消费者的购车意向。

  我国著名汽车专家杜芳慈在谈到油价时,表情十分严肃地对记者说:“如果石油价格升高到一定程度,对我国汽车工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会促进我国节油汽车的发展和普及。节油汽车在这种情况下将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府支持节油汽车

  我国政府在我国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战略中,将建设“节能型社会”作为发展目标。

  6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讲话时指出:“建立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认真实施有关法律,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制定和实施强制性标准,推动生产、建筑、交通等方面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在他的讲话中,“交通方面”的能源节约工作被特别加以强调。有关专家指出,节油汽车的普及,将能够推动这一目标尽快实现。

  尽管国家支持节油产品发展的政策很明确,但对于相对节油的小排量汽车,许多城市还是采取了限制上路的措施,这对于小排量汽车的发展十分不利。杜芳慈一语道破缘由:“由于担心小排量车动力差、起步慢引起交通拥堵,所以某些地方政府才限制小排量汽车在某些路段行驶。”也有人指出,某些地方限制小排量汽车的真正目的,是因为小排量汽车价格便宜,购车的门槛低,如果加以限制,将能减缓城市汽车数量的增长速度。当然,这是一个不便明说的理由。在国家提倡建设“节能型社会”的大环境下,不知这些限制措施还会存在多长时间。

  一旦这些“不平等限制”被解除,相对节油而且价格便宜的小排量汽车,便可以在汽车市场中获得一个更有优势的位置。

  节油汽车春天将至

  综合分析了现有的众多有利因素,有业内专家断言“节油汽车的春天就要到来了”。这种观点认为油价的升高和中国政府政策的鼓励,将为节油汽车创造一个大发展的机会,谁能抓住这个机会,谁就可能在中国汽车市场中确立自己的位置。他举的例证是,日本的汽车企业正是抓住了两次石油危机的机会,才得以打入美国汽车市场并在美国汽车市场站稳了脚跟,同时也迅速确立了其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杜芳慈认为,日本汽车企业借石油危机的机会打进美国汽车市场的历史有可能在中国重演,但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抓住这次历史机会的主角不一定是日本汽车企业,国内许多汽车企业也具有自主开发的能力。如果国内汽车企业能够抓住这次机会,那么将有可能使一个或一批自主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优势。其次,节油汽车的外观和功能要和现有产品保持一致,至少在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杜芳慈还以德国大众著名的节油车“路波”为例,这辆车百公里耗油仅3升,降低油耗的同时却牺牲了乘坐的舒适性,所以没有能够推向市场。

  哈飞汽车研发中心主任尹雪峰向记者表示:“哈飞在新车型的研发中已经将节油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环节。目前哈飞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试验,2006年就有可能在这方面实现较大的突破。”另外两家汽车自主品牌企业——华晨和吉利也对汽车的节油技术十分关注,两家企业的研发人员都表示,节油技术是他们下一步研发中的重点之一。

  尽管国内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已经行动起来,但是与国际上的汽车巨头相比,我们还有一定的距离。在两次石油危机中打开美国汽车市场大门的汽车企业,会不会再次采取行动?究竟谁能抓住这次机会,谁又将成为最终的赢家?还要“走着瞧”。本报记者 关 越

(编辑:)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