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完税’被卡住了。”一位进口车经销商对记者说。
根据国家发改委去年6月1日正式发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2005年起保税区禁止开展进口车保税业务,但这个被称为“落地完税”的政策并未从年初开始执行。后有传闻说,“落地完税”政策将于7月1日起执行,但时至今日依然不见动静。
经销商的困惑
天津保税区一位经营进口车的经销商最近有点迷茫。半年以前他就开始尽量减少采购数量、减少仓储,“落地完税”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实施已经成为他和伙伴们心头的一个结。“现在政策尚不明朗,但已经有人不干这行了,还有的正准备‘撤退’。”他对记者说。
目前,进口汽车到港后可先存放在保税区,每天每辆车只需交几元钱保管费,找到买主后再交税出库,因此经销商的资金压力不大。如果实行“落地完税”,进口车一到港就必须全额交税,经销商的资金压力将增加60%。专家认为,这项政策将促使进口车经销商队伍大洗牌,小企业将难以为继。
天津中国汽车工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虽然这项政策还未执行,但“威慑力”已经显现出来。据了解,今年前5个月,天津口岸进口数量和总值同比分别下降38%和34%,广东口岸进口汽车的企业由去年同期的887家锐减至260家,进口汽车量下降近5成。汽车进口下降虽然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落地完税”的作用显然不应忽视。
更多的经销商则抱着观望的态度。由于“落地完税”只听风声不见雨下,有人开始猜测这项政策可能流产,打算“重整旗鼓”。也有的人分析,这是一场“猫捉老鼠”的博弈,一旦进口车库存出现“回潮”现象,“落地完税”政策会立即开始实施。
政策“皮球”
猜测终归是猜测,产业政策已经作出明确规定,不执行终归说不过去。天津中国汽车工业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的尹建宏总经理对记者表示,他相信这个政策早晚要执行,政府不会“说话不算数”的。
那么,“落地完税”政策到底什么时候执行呢?
天津海关和上海海关的有关人士均表示,目前未接到任何相关通知。“这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事情,具体情况不清楚。”记者就此咨询了海关总署的两个部门:加工贸易与保税监管司和关税征管司,他们的回答都是:“我们只负责执行,具体情况要问国家发改委工业司。”
不料,国家发改委工业司有关人员闻知此言后感到很费解。他非常肯定地告诉记者:“这个政策的具体办法肯定要由海关总署出。《产业政策》中已经写明了今年要执行,我们也不明白为什么到现在还没开始。”
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又拨通了国家税务总局和财政部的电话。据了解,这两家都是“落地完税”政策的相关单位,但都不负责“牵头”工作。有人透露:“《产业政策》中注明了,就说明政策出台了,到底该怎么办应该是海关的事情。”
提到“落地完税”政策为什么迟迟没有开始执行,相关部委的一位领导也曾非常委婉地对记者表示,制定一项政策很容易,但执行起来难度要大得多,情况也复杂得多。
《产业政策》约束力面临考验
听完记者的采访经历,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认为:“‘落地完税’政策现在还没有开始执行,也许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责任不明有关。”
这位人士进一步分析说,“落地完税”属于《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配套政策,从它的“难产”可以看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产业政策》存在法律效力不足的先天缺陷,导致一些政策可能被“架空”。
多头管理、权限分散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个“传统”问题,政府职能条块分割造成的各部委之间管辖权限重叠,也容易造成责权不明。1994年的《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是由国务院发布的,而去年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是以国家发改委名义出台的,虽然有包括财政部、税务总局、商务部、海关总署等不下10个部委的联合会签和支持,但专家认为,相比之下,新《产业政策》“约束力可能会打折扣”。
在新《产业政策》发布之初,本报记者曾就此问询过很多部委的意见。据记者不完全统计,80%的部门以各种方式表示了积极支持的态度,20%的部门持消极态度。
“《产业政策》虽然明确了发展方向,但要依靠很多配套政策来具体执行。这些配套政策需要由其他部委牵头制定、发布,国家发改委与这些部委是平级单位,对他们没有强制约束力。”一位曾在国家部委工作过的专家分析说。
《产业政策》一出台,就有专家担心其有可能无法切实解决中国汽车业高速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很多条款将面临被诸多职能部门“架空”的可能性。“落地完税”的“难产”,似乎在某种程度上佐证了这一点。
本报记者 胡轶坤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