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是句充满“小我”(可不是“小资”)色彩的话。这话流传的年头久矣!即使是在早年间或是更早的年代吧,对这句话的争议就颇多。古代的君子尚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看看!“兼济天下”,多大的胸怀啊!
然而要“兼济天下”的前提则应该是“修身、齐家”,说到底,自己的事情尚未弄明白,就去“兼济天下”,胸怀固然大矣,可效果却颇令人怀疑,“从井救人”于孔孟在世时即被视为“不智之举”,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不能被视作“聪明果敢”的行为吧。
商家以追求利润为天职,本该是“喻理于利”而非“喻理于义”的,可谁能想到呢?此番南汽援手竞购罗孚,却真有“大义凛然”的气概。“长桥工厂将增加两千个工作机会” (外电语),身在伯明翰的英国工人们有理由额首相庆了,远在中国南京的同行此番“义举”前可比“兼济天下”的君子,后可比“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充满“国际主义精神”的白求恩大夫,真可谓“善莫大焉”!
然而,南汽自身的情况如何呢?一方面是几年内乏有新车型上市,一方面是“菲亚特热卖”的景象已成昨日黄花,别说面对一汽、上汽、东风这样的“巨头”已无竞争之力,即使与北汽、长安这样昔日伯仲间的对手相比亦疲于应对,在此情况下,南汽真的有闲着的实力与心情去发扬“国际主义精神”么?!
即使从“利”的角度出发,南汽竞购罗孚真的是要借此“的卢”来扮演“救主”的角色,其前景也很难让人乐观。且不说上汽已在罗孚破产前斥资6700万英镑获得了罗孚75、25及全系列发动机的知识产权,留给南汽的“实质性收获”并不算多,就是剩下的坛坛罐罐,在中国汽车市场目前的大形势下如何拓展市场亦是一大难题。产品(包括配件)返销国外来“借力”么?恕我直言,果那么简单,罗孚何以不用此招以自救,却来中国寻“外援”呢?!
在罗孚尚未破产前,曾有中国记者将其比作“的卢”马,那时此“马”虽已成羸弱之态,却尚存一息,而今可是连这“一息”都荡然无存了。如果说外界能对南汽竞购罗孚有什么赞许性的意见的话,我看至少有那么一点,便是这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勇气。
(作者:新浪青年汽车论坛评论员 孟镝)
声明:新浪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