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福特托市福克斯:导演中国汽车营销新路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 15:22  21世纪经济报道

  7月15日,一组名为“动感生活 聚焦福克斯”——中国新锐导演电影秀的电影短片,在福特全球英文网站上首播。由于该活动的相关花絮和导演访谈,此前已经被国内两大门户网站——新浪及搜狐的娱乐频道同时收入专区,“福克斯”在网络上传播得热火朝天。

  据活动主办方长安福特统计,自6月2日的北京启动典礼之后,“动感生活 聚焦福克斯”中国新锐导演电影秀的信息,仅在福特福克斯的主页上的点击率和下载率,三周时间就已超过10万人次。

  由田壮壮担任技术总监,并汇聚了贾璋柯、王小帅、孟京辉等8位第六代先锋导演的“聚焦福克斯”共由8部长达三分钟的电影故事组成,福克斯是8个故事里主要的道具之一。

  部分作品播出后,有电影和营销界人士如此评价——是中国电影和汽车营销的一次革命。

  平衡文化与商业

  福克斯是福特汽车即将在中国投产的一款中级车,该车曾在欧洲市场取得过很好的销售业绩。因此,福克斯被福特寄予厚望,也是今年长安福特计划重金打造的产品。

  敏锐地意识到2005年是中国电影百年诞辰,在制订福克斯的营销策略时,长安福特把目光特意放到了电影上。

  在海外,宝马奥迪等品牌在电影中的营销已经非常成熟。值得一提的是,宝马关于全系列车型的艺术广告片,因为有戏剧化的故事情节而被营销界看作经典之作。但是在中国这样的营销模式还是第一次。

  “这件事难办的地方在于,既要了解企业的营销需求,又要了解影视的传播规律,需要在文化与商业之间做一个巧妙的平衡。”

  王大勇是这次活动的总策划,最终他拿出的“邀请第六代新锐导演拍一组短片”的方案被长安福特挑中,贾璋柯、王小帅、孟京辉等8位导演走到了台前。

  福特对影片提出的要求是,作品要表现出产品形象和品牌内涵。制作单位和导演经过协调和讨论,把“表现城市,表现城市人不同的动感生活”作为主题,通过电影体现都市人多样化、富有时代气息的一面。

  按照这种流程去做,理由很简单。如果按照拍汽车电视广告的形式去做,投入会非常大,通常要500万以上,而这种方式相对成本更少,同时这种娱乐营销的方式与传统广告手段达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

  电视广告只能在电视台播放,而且要花很多成本播放,而拍电影可以在影院、电视、网络等很多地方播放,而且大家更乐意接受。本身娱乐营销的特点决定了电影的传播力度和被接受程度可能比广告效果好。

  从6月2日开始,前期的拍摄以大约3-4天一部戏的速度推进,摄制组一共100人,为了保持制作的一贯性,一个导演拍完了后,摄制组除了导演、摄像和演员换人外,其他人员都不变。

  8个故事的体验

  一部片子3分钟,这3分钟对导演讲故事的要求特别高。要你在特别短的时间内讲故事讲好,每个故事从表面要看不出广告的痕迹,但是从内涵上都要能够体现福特的品牌定位。

  比如,第一部片子是由孟京辉拍的《西瓜》。讲的是都市人的压力,说一个人晚上做梦,在梦里寻找厕所,不断奔跑着,表现了城市人的压力,在梦里看见一个新娘开着福克斯迎面而来。表现了一个人在梦里充满了焦虑,而另一个人坐着福特车是多么的自由,从深层次上表现了福克斯是自由、动感的象征。这实际上用了一种暗喻的方法。延续了孟京辉一贯的风格,即戏剧化,想象力。

  《让我对你撒点野》讲述了一个非常青春的故事。一个酷爱玩赛车的哑巴男孩,偶然在等红灯时对身旁福克斯车里的一个漂亮女孩一见钟情。但是几次偶遇后,这个男孩发现这个女孩有时对他好有时对他不好,后来他发现这个女孩是一对双胞胎。明白后他与双胞胎中的一个恋爱了。

  在整个片子中,导演运用了动感的处理方式,福特的动力特性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营销福克斯

  电影营销的杀伤力,当年已经被张艺谋在《英雄》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长安福特也是严格按照电影的营销来做的。

  根据方案,“聚焦福克斯”的营销区域被分割成三部分:北京、上海、广州——国内汽车购买能力最强的三个城市。在营销的策略上,这样的安排覆盖了国内的主要城市。

  在6月2日北京开机的启动仪式上,长安福特首次向媒体公布导演名单;紧接着6月底的上海电影节上,长安福特举办了一个大型的推广活动,活动中播放了一些电影的花絮,穿插一些采访,导演谈拍剧的感受;7月28日,原本在广州举行的首映式改在北京举行,播放完整的八部电影片,导演和所有演员与大家见面,随后片子在网络上播出。

  导演和演员不断出现在福特公司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中,通过导演谈感想,演员谈表演感受,福特想表达的品牌内涵不断被灌输给公众。

  汽车上市借助影片来亮相,在福特的营销历史上是没有的。

  在中国电影百年的由头下进行,含有一定的公益行销色彩,电影届认为这是一个创新的电影表现形式,是国内电影第一次拍这样的短片,是第一次积聚了国内那么多新锐导演,仅是这些因素就已经足够引起特别的关注。

  本报记者 徐 锋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