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迪的美国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9日 14:30  青年体育报

  作为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旗下的一个品牌,奥迪大概是我们中国人最为熟悉的外国豪华汽车了。其实奥迪作为一个独立的汽车品牌,有着自己悠久而独特的历史。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经过数次公司兼并和资源整合,作为现有形态的奥迪汽车公司初具雏形。也是在那个时候,奥迪开始提出自己的公司口号:利用新技术,大胆创新(Vorsprung durch Technik);也大概是在那个时候,奥迪开始进入美国市场。在此之前,美国人对前轮驱动汽车还不甚了解;是在奥迪进入美国之后,美国人才开始意识到前轮驱动车的优点。10年以后,奥迪又推出了更具有革命意义的Quattro全天候四驱车,从此引发了更多人对全驱车和四驱车的浓厚兴趣。再加上奥迪车外形设计的线条优美,所以进入美国车市短短10年,奥迪年销量已接近8万台,大有直追宝马奔驰的势头。

  会自动倒车的奥迪5000

  天有不测之风云。1985年,就在北美奥迪一片莺歌燕舞之中,一桩非常奇怪的事发生在当时奥迪的旗舰产品——奥迪5000上。据说有一位妇女早上将小儿子放在崭新的奥迪5000后座上,将自动档放到“前行”的位置上,还没来得及踩油门,车子忽然自己向后加速,连踩闸都刹不住。结果车子撞到车库的后墙上,还撞伤了小孩。更奇怪的是,在这个事故发生后,又有数十例类似的报道,仿佛奥迪5000忽然之间发了疯,不是自己往前开,就是自己往后倒,而且只要是这种情况一发生,就是踩刹车也没有用。

  奥迪和其母公司的德国大众对这些报道,进行了仔细的调查研究,结论是没有办法证实车主的这些报告。奥迪和大众认为,也许驾车人是踩着了油门,而不是刹车。当时的业内专家和汽车专业媒体也大都站在奥迪的一方,认为这些报道站不住脚。其实只要稍有一些汽车常识的人都知道,只要是汽车的刹车没有过分磨损,就是马力加到十足、高速运行中的车子,踩下刹车,也只是几秒之间就可以完全停稳;而低速时只要轻轻一踩车闸,就能刹得住,更何况这些车子还没有完全启动,岂有刹不住的道理?

  然而,公众媒体对这些基本汽车常识置若罔闻,不停地在头版头条,连篇累牍地报道上述一类天方夜谭。有人还提出了各式各样的理论,比如太阳黑子活动现象,对奥迪5000的反常行为进行合理化的解释。虽然最终证明这些所谓的“自动倒车”事件纯属虚构,但舆论的负面效应对奥迪产生了毁灭性的打击。3年之内,奥迪在美国的销量由8万降到两万,并且在此以后长达8年的时间里,奥迪的销量一直在1万多到两万之间徘徊。情况是如此之坏,曾有几度大众已经打算让奥迪卷上铺盖卷,打道回府了。

  空穴来风乃事出有因

  虽说以上报道是查无实据,然而空穴来风毕竟是事出有因。大众和奥迪的管理人员虽然口头上埋怨媒体不负责任地胡乱报道,私下却也承认奥迪十分糟糕的质量问题也是当时媒体能够对上述传闻进行捕风捉影的原因。因为当年奥迪一心只想利用新发明和新技术在市场上大出风头,却忽略了产品的质量。80年代初,奥迪汽车的质量问题不但层出不穷,而且非常严重,大如发动机、离合器,小至电动雨刷,几乎没有一样不出毛病的。正是因为有这些质量问题,所以上述离奇故事一经报纸渲染夸张,人们便笃信不疑。可是,如果继续留在美国市场,奥迪又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时至1989年,虽然经过数年的努力,奥迪宣称其汽车再也没有以前的那些由于设计所造成的质量问题了,可是广大的消费者并不相信。人们仍然对以前的报纸上的那些离奇故事笃信不疑,奥迪5000还成了民间用来形容什么东西能够自己忽如其来就加速的代名词。

  当时拥有奥迪汽车的车主可以说是人人对奥迪汽车公司恨之入骨,这倒不全是因为奥迪车总出毛病,半路抛锚;由于“自动倒车”一类事件的广泛流传,奥迪车在二手车市场上成了倒贴钱都没有人要的膺品、次品。

  如果当时也有一些胆子大、敢于玩火之人愿意在奥迪车上试一试运气,也会因为当时报纸上盛传着奥迪要卷铺盖离开美国的流言吓跑了。有谁愿意刚买了新车,就看到这个品牌从市场上消逝了呢?那么将来的售后服务和零配件又从何而来呢?所以仅仅是这些传言就够让奥迪头痛的了。

  东山再起非一朝一夕之事

  奥迪在短短的3年内从颠峰时年销量的8万台跌到2万台,此后8年中苦苦挣扎,年销量始终在2万台左右徘徊,最后在1996年突破了2万台的底线后,又花了整整5年的功夫,才将销量恢复到跌落前的水平,从而再一次验证了我们中国人“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的俗谚。在这段漫长的旅途中,奥迪致力于改善产品质量,完善全轮驱动技术,同时又给顾客提供同档车中最好的发动机和内部配置。看销量和势头,今日的奥迪在北美车市上又大有和宝马、奔驰一较高下的味道了。

  本人曾在《看现代在美国的起死回生》一文中介绍过韩国现代汽车公司在美国汽车市场的沉浮。现代和奥迪,虽然档次不同,目标顾客各异,产品经营策略也大相径庭,但是它们在美国车市上的起死回生的经历,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由于低劣的质量问题而濒临绝境,又都因为后来致力于改善产品质量,提高性价比而重新赢得顾客。其实不光汽车如此,任何产品都是这样。如果厂家不注重基本功,尽最大努力为顾客提供价值,而是存了投机取巧的心理,想靠几招花拳绣腿来蒙骗消费者,最终只能是自食其果。

  然而要认识到“今是而昨非”从而决定卧薪尝胆,痛改前非,也不是每一个栽了跟头的厂家都能做得到的。这首先要求公司领导人要有超人的决心和毅力,远大的战略眼光,深厚的功底,以及高超的执行技巧;因为东山再起总不会是一朝一夕之事,常常要打持久战。更重要的是,公司领导人还要认真审视一下自己公司经营策略上有没有“品格”上的弱点,例如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以至于对顾客进行坑蒙拐骗的行径。如果有,就坚决改正,方才可以说到战略战术上。这大概也是现代、奥迪能够在美国车市上起死回生,而Yugo(见拙文《奇瑞汽车会不会在美国大行于世?》Yugo是捷克斯洛伐克进口到美国的一款微型小车)则逝者如斯,陷入万劫不复之境地的原因吧?

本报特约撰稿 王政文(发自美国)

(编辑:张迪)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北美看台专题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