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必须革命,能源才能安全
我们未来的能源安全无非依赖于以下4种模式:1、发掘现有的能源储量。2、海外开采。3、直接进口。4、能源替代技术。
我们无法想像在这4种方案之外还会有更多的解决方案。但在对这4种方案进行逐一分析后,我们觉得能源的可选择性更加有限了。
首先,已经没有多少人对于我们现有的储量再抱更多期望,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石油,矛盾的焦点也在这里。未来20年内,中国的私人汽车饱有量将数以亿计,石油消费量毫无疑问会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据地矿部门分析,届时国内的开采量最多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1/3,可以说,寄希望于国内储量的开采是非常不现实的。
海外开采是我们正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情。相对于前者,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举动,但我们也应看到这种模式所蕴含的风险,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刘克雨认为,海外油气开发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投资环境风险、经济风险、评价结果可靠性风险和管理风险。看来,这种模式的可靠性很小。
直接进口是弥补能源缺口最简单的方式,但与前者一样,其最大的风险来自战争等非常时期。高度依靠海外进口有赖于一支能够像美国一样在全球范围内保护其能源安全的强大海军,然而至少在20年或者更长时间内,我们很难做到这一点,一旦世界有变,在能源问题上被人卡脖子的情形就会出现。
所以,我们是否应在更大程度上寄希望于能源替代研究可能带来的新技术革命?也许,这将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选择。
从中国的能源结构分析,煤炭、水电等能源资源相对丰富,而石油资源相对缺乏,而中国能源消费的趋势则是越来越依赖于石油,这主要是因为汽车的普及造成的,另外是环保方面的要求。如果我们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实现这种能源使用与能源配备的合理转换,那么我们所面临的压力和风险将要小得多。
其中最大的可能是电动汽车的使用。首先,中国电力资源的潜力非常巨大,水电、火电以及核电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二,电动汽车技术是目前各国都在普遍探索的技术,尽管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也取得了很多成果,在这一技术上,中国目前与各国应该说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如果在这一领域获得突破,不仅可以使中国的汽车工业在下一轮竞争中取得优势,而且很可能在根本上缓解中国的能源隐忧。北京奥委会已经决定在2008年奥运会上全部使用电动大客车,这就是一个令人鼓舞的信号。
如果我们在汽车消费领域成功地实现能源转换的话,那么,就可以将有限的石油资源用于航空、航海等领域,能源安全问题就可以切实得到保障。但要做到这一点,技术方面的投入至关重要,政府必须要有强力的意志和决心,果断地增加投入和支持力度,与企业一起以市场化的运作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管宏业报道 发生在1973年的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机,已经过去30年了,但对许多欧美人而言,仍然是谈虎色变。尽管中国从未像现在这样高度依赖能源,但从西方世界的经历中,中国普通百姓也已开始为未来的能源问题而忧心仲仲。
“短缺”就这样来了
在2003年,这种感觉已越加真切,尽管我们现在还不能断言这就是能源危机。
12月6日,北京93号汽油价格每升又上涨了0.18元。而在整个珠三角地区,成品油特别是柴油货源紧张,许多加油站陷入无油可加的境地。而长三角地区也频频告急。市场供应紧张迅速推高汽柴油价格,其中零号和负号柴油的成交价格被一路推高至每吨3200多元,有些地区甚至更高。华北、华东、华南,中国最富经济活力的三个地区,成品油供应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紧张,这已影响到了经济的正常运行。
短缺的石油供应与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石油需求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据统计,我国的石油消耗在过去20年里以每年5%的速度增加,预计2005年石油需求将达2.5亿吨,到2010年达到3亿吨左右。而国内年产量仅能达到不足2亿吨,届时,我国石油供需缺口将近1亿吨。
电力供应同样不容乐观。2003年入冬后已有7省先后拉闸限电。而在闹电荒特别严重的湖南省,从11月4日开始,全省开始实施计划用电。一些耗电较大的生产企业如长沙铝厂、湘乡铝厂亦已经暂时停产。省会长沙市政府也决定,在对该市商场娱乐场所夜间实施停业错峰的同时,将所有马路上的路灯关闭一半,全力保障居民用电。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发出警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电力消费第二大国,主要能源和初级产品的供求格局已发生较大变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来自中国石化的消息也证实,中国已经出现供应紧张状况,而且这问题可能持续到春节过后的2004年2月上旬。
种种迹象表明,当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石油和电力消费国后,主要能源的供求格局已发生较大变化,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并且呈现越来越大之势。
多米诺骨牌效应
电力、石油危机,再加上若隐若现的煤炭供应短缺,三大能源支柱一起出现大范围紧缺,虽然其形成原因各不相同,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又互相影响。
在2001年以前,煤炭作为基础性资源,由国家计委确定指导价,之后由企业协商,政府出面协调。从2002年开始,国家取消电煤指导价,煤价开始进入市场化。
而刚刚重组的五大发电集团对此却颇多非议:购煤成本是电厂的最大成本,约占70%。而电力改革之后,由企业承担的这部分费用增加了,利润受煤价的影响很大。也就是说,五大发电集团在电价不能相应上调的前提下,谁也不愿意承担电煤加价增加成本。2002至2003年电煤订货会结束,电煤双方只签订9200万吨用煤合同,占国家计划安排购煤的40%,留下了1.5亿吨的巨大缺口。这个缺口直接造成了2003年的电力供应短缺。
而在长三角地区,电力供应基本是由热电厂提供。由于电煤两行业间矛盾,各热电厂出现燃“煤”之急,自然出现拉闸限电。而该地区旺盛的大量民营经济体企业不得不自备柴油机发电,以保障生产。这又直接导致各地柴油供应紧张,最终出现“油荒”。
分析近期三大能源短缺原因,由于在惯性作用下,我国现行能源政策仍遗留许多计划经济作风,此次三大能源领域一起出现大范围紧张状况,虽在意料之外,但亦是情理之中。这其中,由“煤荒”到“电荒”再到“油荒”而引发的恶性多米诺骨牌坍塌效应,尤其值得人们深思。
何种结构事半功倍?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撰文指出,中国对于能源的大量需求将改变世界“能源地图”,但因为中国不能控制石油价格,只能成为这种改变的最终买单者。
所幸,这场波及全国的“能源危机”在改变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能源政策改革的思路。
2003年11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起草的《中国能源战略的基本构想》提出,未来20年我国经济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要政策实施得当,完全可以当初发达国家一半的能源供应,实现其相应的人均经济发展目标。
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已没有可能再通过粗放型能源消耗模式来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含义甚广,但其中一个层面,即是通过更有效率地使用能源,将能源使用率提至最佳水平,然后去推动经济发展。因此可以预见,今后的经济形态应当是资源节约型的能效经济,而能效的提高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将成为中国可持续能源发展的重中之重。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