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波导卷土重来再次造车 希望不是急功近利(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5日 07:50  中国汽车报
波导卷土重来再次造车希望不是急功近利(图)

“以手机中的战斗机”著称的波导欲再次向汽车业进军

  最近关于波导的消息,有些让人琢磨不透--既然去年8月悄然退出汽车业,为何不到一年后,又再次向国家发改委正式提出造车申请?

  犹抱琵琶半遮面

  波导向发改委递交申请的消息属实吗?

  为了求证这个消息,笔者拨通了国家发改委产业政策司产业协调二处的电话,一位工作人员称:“如果波导向发改委递交汽车项目立项申请,一般的程序是先向工业司申报,然后再移交产业政策司受理,不过至今我们还没有收到这项申请。”笔者又将电话追到了工业司车船处,对方回答说目前尚不清楚情况,要笔者过几天再问。

  笔者又致电波导上海研发基地,对方断然否认了造车一事, 肯定的语气与波导科技董事长徐立华日前对媒体的表态如出一辙。实际上,在波导去年和南汽合作造车前,作为波导创始人的徐立华,就一直对波导涉足汽车业的说法进行否认。一位熟悉波导做事习惯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波导此举极有可能是放“烟幕弹”。

  有消息人士透露,波导二次造车的计划已经到了实质性阶段。第一款新车是一款小型MPV,外观上有些像普力马,还在不断完善中。第二个项目则是一款小排量的经济型轿车。此外,第三款车也已经制造出数辆,正在路试。如果一切进展顺利,波导的汽车将在明年上市。这一切均在上海普陀区的汽车事业部秘密进行。

  据说早在去年和南汽合作之初,波导就从奇瑞挖来多名研发人员,但在和南汽合作破裂后,这部分人员并未解散,而是留在波导上海的汽车事业部。波导的研发部门一直很低调,在上海市普陀区一个不起眼的写字楼里,波导租下了一层楼,一共有60多名技术人员。至于波导汽车基地,一种说法是落户上海金山,另一种说法是建在浙江宁波。至于目录问题,有消息表示,波导已经秘密收购了一个“6”字头的目录。

  志不同 道不合

  与南汽分手原委

  2003年10月,波导正式携手南汽,斥资1亿多元人民币,收购无锡汽车车身有限公司58%的股权,由此正式踏上造车之路。当时双方的合作,在业界引起震动,很多媒体都将此看作手机厂商产业多元化的标志。

  然而,现实并没有给波导科技带来预期的回报。手机业和汽车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无论是产品价格、技术,还是售后服务等都处于完全不同的运作模式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汽和波导的分歧很快显现出来。双方合作之初,波导是希望借此进入轿车产业,而南汽集团则希望能救活花大价钱买来的西亚特生产线,这样波导只好把西亚特作为出击汽车业的首款新车,而该款车此前的市场反应不尽人意,去年全年销量只维持在200辆左右。同时,由于波导占有控股地位,因此波导希望通过快速生产经济型轿车,以抢占市场份额并获得利润。实际控制生产线的南汽却反对过快扩张,要求稳扎稳打,以避免质量问题砸了南汽的牌子。由于在生产和品牌上受制于南汽,波导和南汽之间的矛盾很快不可调和,去年8月,在首款合资新车新雅途销售有所好转时,波导突然宣布将1亿多资金全盘撤出,双方终于分道扬镳。

  欲“单打独斗”

  经过一番痛苦的思索,波导终于悟出——曲线进入汽车市场行不通,应该坚决摒弃与他人联姻的造车思路。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波导上次造车真正失利并不是因与他人联姻,而是盲目投资与蓄意投机的结果。

  波导为何如此执着于汽车业?市场人士认为,目前手机行业利润越来越薄,生产牌照已经不再是稀缺资源,波导的优势越来越小。据了解,波导要在2010年前实现销售额达到1000亿元的目标,而2004年仅实现了约100亿元的销售额,在此情况下进行多产业投资已经刻不容缓。

  海通证券的行业分析师胡松认为,到目前为止,尽管波导上半年业绩还算不错,但汽车行业的利润还是比手机行业利润高,所以造车对于波导来讲,还是具有巨大的诱惑力。而更多的业内人士则认为,不管波导此次造车想达到什么目的,像波导这样的企业进入汽车行业至少要几年的适应期。如果欲在短时间内赢利,以此缓解因为国内手机市场不断缩水而带来的财务压力,显然,波导太急功近利了。李永钧

(编辑:李良)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更多相关新闻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