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4中国车坛10大“亡羊补牢”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14日 16:31  新浪汽车

  低迷的中国车市就好比一个苛刻的谎言检测场,将曾经笼罩在国内汽车界上空一切的浮华与伪装荡涤无余,活生生将一个伤痕累累却又真实异常的“中国车市”呈现在世界面前。2004年的中国车市因产能过剩、原材料涨价、宏观调控、燃油价飞涨、进口配额放开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整个年度车型挤压,价格倾轧,降价、上市、兼并、豪华的展示、铺张的赛事、惶惶无措的经理人……就好比一条开冻的冰河,在任何一个拐弯或低坝的薄弱环节都可能酿就一场灾难。

  年关已至,再一次回首车坛,我们看到业内人士已就此话题评述的太多太多,让整个汽车传媒顿感“洛阳纸贵”,再赘言评点皆显多余。然而,作为一位媒介人士,面对一直以来厚爱本报的读者,不说点什么又心有愧疚,就只好再续一篇“马后炮”———2004中国车市的十大“亡羊补牢”。

  2004年被业内人士戏称为中国车市的价格“自由落体年”,其降价的深度与广度可以说空前绝后,其中不少车型已降至国际接轨价之下,但面对颜面不保的众厂家,消费者就是黑着一张脸不掏腰包。这一反常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跟哪些因素有关?有没有可能避免?显然,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过是典型的事后诸葛亮,但对于即将迈进2005年的中国车市而言还不算是一份迟到的“前车之鉴”。

  审视2004年中国车市之逆反现象,记者为其归纳了十大原因:

  1.降价太慢2004年度,除了上海通用率先开降价先河,标致307最具策略的降价补差在业界算得上可圈可点之外,其他的降价行为的确乏善可陈,有的甚至可以归为“最愚蠢的降价行为”!其实,价格策略历来最敏感也最奇特,一次到位的订价是上上策,率先及时的降价是上策,彻底到位降价是下策,被动跟风的降价是下下策。夏利2000、赛纳毕加索远舰高尔夫的遭遇就是其典型。

  2.部分车型降价不彻底2004年,北京现代因年初与9月份的两次降价被认为是年度降价最彻底的品牌,从而也享受到了其应有市场尊严。北京现代也正是依靠了一年内的两次大幅降价,伊兰特在连续几个月登上月份单一品牌车型销售亚军之后,2004年11月终于以13209辆的成绩力压一汽大众捷达获得冠军!这一成绩的取得,与伊兰特降价的彻底性密切相关。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则是以“远舰”为代表的部分车型。

  3.引进车型零部件配套不同步宝马汽车的市场销售不振,与其自身的降价空间有限是分不开的。很显然,奥迪作为宝马汽车的老对手,进入中国较宝马早十年以上,无论在其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还是综合国产化率方面都比宝马占优,据说目前宝马的国产化率偏低,虽然名义上实现了国内生产,其所要缴纳的各种税费却与进口车无异,因此,尽管在奥迪于2004年9月底宣布了进入中国以来的首次降价行动之后,宝马也紧随其后,以促销的名义降价5万元之多,但其效果明显不及奥迪,这都因了自己零部件的国产化不同步之故。在这一点上丰田汽车无疑可以成为宝马研究效仿的对手,丰田汽车的国产零部件配套布点之快令业界瞩目。

  4.汽车金融推进缓慢2004年国家实施宏观调控,各大商业银行信贷进一步紧缩,提高了国内购车贷款的门槛,使持币待购车市雪上加霜。而在国际上十分成熟的汽车金融业务在国内却是稀世珍宝。目前仅有部分国际汽车巨头在华启动了这项业务,如大众、通用、福特、丰田等,但也仅仅是刚刚起步,而国内企业更是无人涉足,这也是2004中国车市持续走低的另一只“黑手”。看来,汽车企业尽快完善汽车金融配套体系,方能避免自己的销售从平淡渐入萧条。

  5.燃油爆涨2004年,国际原油价格的两次大幅度上涨是国内车市萧条的又一诱因,大部分消费者面对本已价格不菲的汽油价直线飚升,多年聚起来的购车勇气遭遇当头棒喝。因此面对起伏无常的原油价格,小排量、低油耗、混合动力、氢动力等新燃料汽车将是目前各大汽车企业不得不加大投入的未来方向。

  6.国内经济型SUV进步乏力众所周知,近年来掀起的经济型SUV热潮皆因为其超低的入门价而大获成功,但随着2004年国内汽油价格的上涨和国内经济型轿车价格的持续下跌,国内经济型SUV已完全失宠,“油老虎”的骂名让众多的休闲车爱好者望而却步,而作为国内经济型SUV的主要代表企业,在其技术进步上提升乏术,更使得国内经济型SUV在2004年城池不保。

  7.进口配额取消2005年我国汽车进口配额的全面取消及年末的关税进一步下调也让大部分人加重了持币待购的心理。提早与国际价格的接轨是消除这一观望的根本出路。

  8.产能过剩各大厂家过分盲目乐观地扩大产能,追加投资,导致整个汽车市场进入无序竞争,争相降价反而让消费者无所适从,持币不购。

  9.不少厂家市场推广乏术不少世界经典车型在中国遭遇“滑铁卢”是企业推广乏术的具体体现。

  10.消费者不成熟不少世界经典车型在中国遭遇“滑铁卢”的另一个原因则是中国消费者不够成熟的另一种表现。

  以上系本人臆断的年度值得我们关注的“十大亡羊补牢”,纯属个人观点,无知识产权,概可抄袭。 (铜车)

  2004年12月30日 10:23:04

(编辑:赵焕)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已有 _COUNT_位网友发表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相关品牌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